三山虎山的枪声依然在回响 75年前中山人民抗击日伪的著名战斗在此打响,如今该地成为中山市党史教育基地

中山日报 2020-07-29 07:08

行至南朗镇灯笼坑村,连绵不断的山峰在车窗外游动。有一组山峰格外不同,这组山峰由三个山峰相连组成,状似猛虎,这里便是著名的三山虎山。

75年前,在三山虎山发生过一场可歌可泣的战斗,枪声从天黑响到了天亮。这场著名的战斗以极少的兵力牵制住敌军大部,掩护珠江纵队司令部机关及第一支队主力成功转移。为此,20多名战士血洒山头。而今,伴随着战斗最后一名亲历者甘子源离开人世,这段历史只得见于字里行间,并将以另一种方式继续流传。

本报记者 李鑫黎旭升 实习生 何卓佳

■23名战士挡住了1000多名日伪军

年逾耄耋的黄彬权是土生土长的灯笼坑村人,同时他也是一名老战士,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十年前,他因为思念故土,辗转从澳门回到了老家。现如今,黄彬权住在大儿子黄德源的家中,所处位置距离三山虎山只有几百米。

7月23日下午,在黄德源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逸仙大队部旧址”,这里正对着三山虎山。如今,三山虎山山顶仍旧郁郁葱葱,山脚处一片土地却被承包出去,成了一片果园。

据市委党史研究室资料记载,1945年4月,日、伪、顽军制订了“扫荡”珠纵一支队和五桂山抗日根据地的作战计划。

5月9日凌晨,进入灯笼坑一路的日军300多人、伪军近1000人,从关塘埔一直摸入灯笼坑的三山虎山脚。按照珠纵一支队的反“扫荡”部署,猛虎中队中队长梁杏林率领23名战士埋伏在三山虎山头,负责阻击经灯笼坑进入五桂山之敌,以掩护司令部及主力部队转移。当敌人行至三山虎山山脚,遭到了猛虎中队战士的顽强阻击。战至上午8时许,猛虎中队击退了日、伪军两次强攻,毙伤30多人,为掩护支队部人员安全转移赢得了时间。

■红色故事以另一种方式流传

“这场战斗双方人数相差悬殊,可以说每一位参加战斗的战士当时都是抱着必死的心态,这种舍身精神值得被后人铭记。”原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郭昉凌评论道。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郭昉凌曾于多年前采访过三山虎山战斗唯一幸存亲历者——甘子源,并根据甘子源的复述记录还原了当年历史——

在猛虎中队的阻击下,日、伪军无法前进,其又调动大批部队包围过来,进行第三次强攻。此时,猛虎中队的弹药已消耗大半,急需补给,便兵分两路,一路由梁杏林率领12人向外突围请援,一路由小队长黄顺英率领10名战士向三山虎山头转移,继续阻击日、伪军。教官陈龙、爆破班班长古柏松转移途中受伤,仍向冲来的日、伪军投掷手榴弹,掩护战友们登上山头。这时,日、伪军大批增兵又涌向山头,向猛虎中队阵地发动攻击。猛虎中队用仅存的弹药连续多次击退大批日、伪军的进攻,最后弹药全部耗尽,8名战士牺牲,山头阵地仅余3名战士坚守。

当日、伪军再次发动进攻时,机枪手郑其也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其牺牲时两手仍紧紧握住机枪。班长甘子源身上中弹,腹部被敌人的刺刀捅得肠子全流出来,重伤昏迷。小队长黄顺英在日、伪军冲上来时,纵身一跃,从山后坡滚下去,在密林的遮掩下冲出重围。正在这一紧要关头,猛虎中队向外请援的一路部队和民权队的援兵赶到,使因受两面夹击暴露在山腰上的日、伪军措手不及。敌人伤亡甚多,遂放弃山头,撤出灯笼坑。受重伤的甘子源在战斗结束后被群众抢救了出来。

时隔75年,三山虎山附近的村民如今安居乐业,一片祥和,而曾经发生在三山虎山上的故事以另一种方式被人铭记。2008年6月,三山虎山抗击日军战斗遗址被中山市委核定公布为中山市革命遗址,并定为中山市党史教育基地。2019年,位于合里村的抗日游击队展览馆重新布展,关于三山虎山的这段介绍仍在馆内存放。记者获悉,今后,三山虎山所处的白企村村委会及南朗镇将考虑进一步开放该战斗遗址,让更多人了解这段故事。

新闻推荐

资产租赁项目公告 买卖资产就上中山产权交易网!

一、受委托,中山市港口镇木河迳西路7号领尚明珠苑3幢2—6卡商铺租赁项目(项目编号:200700D0ZL11),出租标的为商铺,建筑面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