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2名资深社工赴云南昭通传帮带,指导当地社工开展“三社联动”服务 让居民异地搬迁后也找到“家”的感觉
文/本报记者 徐钧钻 实习生 吴雨谦
图/受访者提供
为困境儿童
搭建社区课堂
7月27日下午4:30,靖安新区惠民社区的30多名孩子放学回来,陆陆续续走进了社区的“430课堂”。从大关县搬迁到靖安新区,洪家营小学二年级学生夏光春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平时只有爷爷奶奶陪伴。功课不会做怎么办?有烦恼找谁倾诉?这些以前困扰她的问题,自入住靖安新区后都迎刃而解。
开办430课堂的点子来自中山社工与海星行动公益协会的社工开展扎实的社区调研后,是“三社联动”试点的一个项目。被派驻到当地的中山市益群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游华元告诉记者,目前静安新区近4万人口中,有9000多名是青少年儿童,其中困境儿童600余人,非困境儿童家庭环境也不容乐观。“青壮年都出去务工,大部分是老人家照看孩子。即使有父母在身边,家庭教育的理念也不强。”
“老师,这道题怎么做?”宽敞明亮的教室,整齐的桌椅,记者在社工提供的视频里看到,“430课堂”孩子们在教室里安静地做着功课。社工和志愿者组成了一支细心又耐心的“看孩子”队伍,与孩子们写下课堂小契约,共同维护课堂秩序和环境卫生。在“430课堂”里,孩子们不仅能得到课业上的辅导,还能参加美术教育、课外阅读、手工制作、书法、朗读等兴趣培养活动和课外拓展性课程。针对搬迁青少年儿童的特殊性,在课程和活动设计上“430课堂”还将安全教育、志愿服务教育、自强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家庭关系处理等内容穿插其中。
让老人和妇女找到生活滋味
该新区目前有4200多名老人,留守老人的社区问题也不容小觑。从昭通市大关县搬迁到靖安新区的李爷爷今年70岁了,虽然搬迁过来后居住条件、交通、环境等改善很大,但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家,心里还是空空的。
“离开了大山,找不到自己的价值了。”李爷爷向社工倾诉。“在老家提两下锄头还能动动,一天就过去了,现在没有事可以做。”社工和李爷爷交谈,了解到李爷爷会写书法,说起自己会写字非常自豪:“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大多不会写字的。”社工捕捉到李爷爷的精神需求,设计了社区“长者书法兴趣班”活动,邀请李爷爷做志愿者老师,教其他社区老人写毛笔字、学写名字等,带动了一批社区老人恒常参与兴趣班。李爷爷对社工说,生活有了目标,忙碌起来了,住在新区感觉也越来越好了。游华元介绍,类似的情况在社区40岁-50岁的妇女中也存在,于是他们动员当地社工开展了“暖心妈妈之舌尖上的美食小组活动”,促进社区妇女间的交流互通,增添生活趣味,通过美食分享感受幸福味道。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社工队”
游华元说,“三社联动”是指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以社区治理为根本目标,以三者互动为主要手段,在互助、互利、互惠原则的指导下,推动社区建设。这样的模式前些年在中山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然而,刚到昭通时,她发现虽然每个社区配备了2名专职社工,40名专职志愿者在社区协助群众解决生活困难,每个楼栋均有楼栋长,却存在社工专业水平不高、志愿者主动工作意识不强、楼栋长工作深度不够等情况。如何打造一支带不走的社工队伍和志愿者队伍,是她最头疼的问题。
申燕燕是靖安新区的一名社工,中山社工第一天和她见面的时候,她心里还在打鼓:难道又是来增加我们工作量的人吗?广东沿海地区的“三社联动”适合昭通吗?参加完一个来月的督导培训后,她深深感受到社工是专业技术,中山社工是她社工工作的第一个“师傅”。“社工督导培训太重要了”,燕燕向同事们表示。从一开始只知道准备游戏、准备物资开展社区活动,现在已经理解做社工服务需要先熟悉社区情况、调研服务群体的需求、拟定服务目标、运用社工的个案、小组、活动三大工作手法设计服务方案,系统地推进服务帮助服务对象。
在督导的带领下,燕燕开启了社区困境儿童服务:走访社区了解社区困境儿童的信息、制作调研问卷和提纲收集信息、开展430课堂、环保小组等回应困境儿童服务需求。看着一个个新区儿童在430课堂学业进步、通过环保小组提升了文明行为的意识和习惯,燕燕表示“我终于在实践中理解了"助人自助"的含义,我希望未来能够成为一名本土社工督导”。
未来一段时间里,中山的两名资深社工还将在这里陆续开展志愿者队伍建设培训、社区干部参与三社联动工作的专项培训、楼栋长服务能力提升培训、社工专业能力提升培训等,并通过打造社区公共空间、培育志愿骨干、打造品牌项目等举措,带来一些实在项目,黏合这群从不同的大山中进城奔小康的居民朋友,着实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
新闻推荐
石岐区“1+3+5”新时代文明实践擦亮城市幸福底色 “三融合”让志愿服务落地生根“齐聚首”将好人精神发扬光大
25日上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民齐参与”2020年石岐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文艺进社区活动在逸仙湖公园举行。七月的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