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走进希望的田野 中山高校毕业生农业创业孵化基地迎来今年首批6个入孵创业团队,其中不乏“父女兵”“夫妻档”;近3年,该基地已有9个团队成功“出孵”

中山日报 2020-07-16 06:43

冯永康、吕来珍夫妇组成了家庭创业团队,种植榴莲百香果。参观草菇种植大棚。陈琼芳的父亲陈锡波作为项目合作人正在签约。在协议上郑重签上名字、按下红手印,7月10日上午,位于民众镇的广东中山高校毕业生农业创业孵化基地内,今年首批6个新入孵的创业团队现场签约,并跟随基地导师走进他们即将开创新事业的农田。6个入孵团队中,有尚未毕业的高校在校生,有毕业工作3年后打算在农业闯出新路的“夫妻档”,也有打拼多年,重返农田圆创业梦想的退伍军人。

据中山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科技站站长陈国军介绍,近3年,该基地已经有9个团队成功“出孵”。从前端的种植规划指导到种植后的产销对接,基地也在创业者们的挫折经历中找共性,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硬件配套、销售服务,还引入高校导师、博士后实践创新基地,帮助创业者走稳农业创业“第一步”。从这里“出孵”后,大部分的创业者走向了农业事业更广阔的天地。

文/图 本报记者 黄凡 见习记者 陈雪琴 实习生 杨晓雯

父女共同开拓创业“试验田”

阵阵微风袭来,田地间的生姜迎风摇曳,翠绿的姜叶散发出一丝清香。在父亲陈锡波的指导下,今年19岁的陈琼芳在人生第一块创业“试验田”上种下了5亩生姜,眼前的生姜长势喜人,再过几个月后,他们将在大学生孵化基地这片沃土上迎来丰收。

今年孵化基地中新入驻的项目,除了火龙果、粉蕉、菌菇等常规种植项目外,特色香辛蔬菜项目最为独特,也是大学生孵化基地成立以来,首次引入该品类项目。当天陈锡波指着几亩长势良好的生姜兴奋地告诉记者,这是他和女儿陈琼芳一起种植的生姜,即使今年天气较为干旱少雨,对生姜长势有一定影响,每亩也能产出4000公斤左右,按照现在每斤8块的田头收购价计算,也有一笔不小的收入。陈锡波表示,女儿现在还在中山技师学院展示专业读3年级,是一名在校生,只能忙里偷闲,趁着放假的空当到农田干农活,学习生姜种植技术。

对于还未褪去校园青涩的陈琼芳而言,“梦想、创业”这两个词有着独特的吸引力。她告诉记者,10多年来,父母一直面向黄土背朝天,种植生姜、香蕉等农作物,辛苦经营着整个家庭。“小时候我有一个梦想,长大后帮父母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让他们不再那么劳累。”电话那头,陈琼芳坚定地说,在2019年下半年时,她从亲戚口中得知大学生孵化基地项目,综合考虑自己符合所有条件,便回家跟父亲商量报名参加,一路过五关斩六将,项目也就顺利入驻该基地。

“对于我而言,这不仅是一次机会,更是进入社会前的一笔宝贵财富。”陈琼芳告诉记者,她从小与父母一起干活,深知从事农业的艰辛,且农业收成受天气影响极大,但是现在这个孵化基地,不要租金、补贴肥料,还能与许多项目人员交流,学到不同的农业知识,加上有父亲保驾护航,也不用过于忧虑生姜的收成。“我只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即可,不管以后是否从事农业,至少在孵化基地从事农业这个过程中,我整个人的心智都得到了磨炼,无论如何,都对未来的发展有帮助。”陈琼芳说。

学校即将放暑假,陈琼芳计划回到家中,在民众孵化基地的生姜地,与父亲学习生姜种植技术,给生姜除草、施肥,慢慢摸索生姜的生长规律,为后面扩大种植做准备。

毕业3年小夫妻下田 “搏一搏”

这次入孵团队中有3个属于高校毕业生团队。其中,吕来珍和丈夫冯永康组成了家庭创业团队。吕来珍大学毕业三年,丈夫是她的高中同学,两人去年刚成家。俗话说“成家立业”,考虑未来家庭开支的增大,两人希望工作之余能够趁年轻再“搏一搏”,尝试从农业入手创业。“如果不在30岁前搏一搏,会留下遗憾。”丈夫冯永康说。

夫妻俩入孵项目是榴莲百香果种植,要了5亩的光地。有一次,冯永康听出差的同事说起一种水果新品种——榴莲百香果,这种水果个头大,单个足有200克重,售价也非常可观,每500克可以卖十几元。冯永康父母也是民众镇农民,父母种植了香水柠檬、番石榴、马来西亚杨桃等,价格都没有这个新品种可观。他们决定趁着大学生农业创业孵化基地招新,申报项目,尝试种植。“既然是创业,刚开始可能会有风险,但大学生农业孵化基地提供免费土地,基本设施也帮我们做好了,还给我们提供技术支持,免去了我们很多成本开支,减轻了我们初创业的成本压力。”夫妻俩说。

两人已经购买了种苗,等平整好土地后就要开始搭棚种植。虽然从小没有少干农活,但首次自己打理创业项目,对夫妻俩仍是不小的挑战。冯永康毕业于袁隆平院士的母校——湖南农业大学。他们这个家庭组合,希望通过1-3年的入孵时间,通过实践摸索一套科学种养的方式。“父母传统的种植经验可以给我们一些指导,但我们不想当传统的农民,施肥浇水都亲自下田靠双手做,我们会尝试利用现代技术,探索在小型的农田里使用农业机械,如果成功未来也可以推广我们的机械技术。” 他说。

冯永康认为,新一代年轻人务农,可以通过互联网,接触到很多的现代化种养技术,只要相信科学的种养技术,就可以少走弯路。他告诉记者,如果条件合适,他初步考虑用无人机来喷洒农药,作为新一代的农民,不能仅依赖传统经验吃饭,更要靠技术创新。

“奔四”退伍老兵重拾创业梦

吴小钦退伍后,既干过驾驶员,也当过农贸市场调味品推广业务员。即将奔四的他,偶然从网上看到大学生孵化基地正在招农业项目入孵,意外发现自己符合申报条件。吴小钦觉得他那掩埋在心中多年的“创业梦”终于又近了一步。

“做调味品的业务推广时,接触过许多种养户和农业经销商,我发现鸡腿菇的商机无限。”吴小钦笑着说,自己一直想创业,只是苦于没有平台。2018年年底,他开始对中山整个农贸市场进行调研,花了1年多的时间,吴小钦了解到鸡腿菇的性价比和市场行情最适合创业投资。今年3月份,吴小钦在沙朗承租了100多平方米农田,尝试室外种植鸡腿菇,因技术各方面掌握不到位,4月底采摘的时候,他只收获了10多斤,创业道路受挫。

转机发生在5月份,吴小钦上网时,对话框弹出民众高校毕业生孵化基地招收新项目入驻,恰好自己满足所有入孵条件,于是他申请入驻该基地。向孵化基地申请了3亩温室大棚进行试种,希望能向基地各农科专家“取经”鸡腿菇种植技术,同时借助该基地平台,圆自己久违的“创业梦”。

在草菇种植基地中,工作人员轻轻掀起塑料薄膜,一排排白嫩的草菇出现在眼前。当天,吴小钦随农科中心一行人,走进草菇种植大棚中,见到眼前的草菇品质好,出菇率高,让吴小钦对接下来的鸡腿菇种植充满了信心。“两种菇只是菌种不同,种植技术相差不大。”吴小钦说,如果在基地种植试验成功,接下来他将在外承包土地,扩大种植规模,品种也计划从单一品种鸡腿菇延伸种植红菇。

“把基地当做学习的摇篮”

——听听“出孵”人怎么说

相关新闻

作为“过来人”,已成功“出孵”的何镜钊,如今承包了300多亩农田,主要用于芹菜种植。趁农田芹菜轮种空闲期,何镜钊响应号召,清明前后又在这300多亩农田上,种下了水稻,目前满田水稻一片金黄,稻谷飘香进入收获黄金时节。

“把基地当做学习的"摇篮"。”对于初入基地的“新农人”,何镜钊结合自身经历建议,要把基地当做试错、发展的平台,直面问题补短板。在何镜钊看来,孵化基地有专业的技术导师,遇到不懂的农业知识可以随时请教;也能结识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探讨农业趣事;更能通过一次次外出参观学习,链接相关资源,打通销售渠道。

何镜钊提醒,农人不能闭门造车,要及时了解国家政策与市场行情,及时调整种养方向。他举例说,自己刚出孵化基地出来创业时,木瓜的市场行情较好,他就种植木瓜。连续种植3年木瓜之后,结合市场走势,何镜钊预估木瓜行情将要发生变化,于是他今年便尝试水稻与芹菜轮种,因看重芹菜的市场行情,今年他还计划扩大芹菜种植规模到500多亩,逐步壮大自己的“田园梦”。

基地团队数量今年将达到30个

不断完善配套 鼓励新生代“下田”

延伸阅读

当天,中山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科技站站长陈国军热情地带领新人走进了农田。一批又一批的入孵团队在他的带领下,找到了希望的田野。2013年,高校毕业生农业创业孵化基地筹建时,作为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工作人员,他一直提供技术支持。2014年,孵化基地成为省市共建的广东中山高校毕业生农业创业孵化基地。2017年,基地转由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管理。目前,加上新入孵团队,基地共有27个团队,今年拟再招新,增加到30个团队。

他告诉记者,农业创业有许多不可控的因素,投入资金以及风险并非想象中那么低,因此,近年大学生农业创业,实际上热情没有以前的高涨。为了鼓励大学生等人群入孵创业,基地也一直在完善相应的配套服务。

例如2019年,在基地扶持下,一个创业团队实现菌包在中山生产。近年,食用菌种植,尤其黑皮鸡枞菌,因经济价值高,受到创业团队欢迎,基地也有项目成功“出孵”。但是,也有一个入孵的项目从省外购买菌包时,因包装和运输过程等原因,导致菌包受污染,种植后“全军覆没”。基地因此开始关注食用菌种植配套服务,不仅解决了菌包生产的问题,还通过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引入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保证菌类品种的筛选,并且和美味鲜、吉林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将菌类与调味酱项目开发结合起来,今年已申报科技创新项目。

在农业领域“白手起家”不容易,基地特事特办,尽量减少入孵团队的创业风险。今年疫情期间,一个创业者回了湖北老家,得知情况后,基地工作人员自动将其田地的日常田间管理承担起来。基地孵化期为1-3年,但一个阳光玫瑰葡萄的项目,3年正好收成,基地适当延长其时间。

此外,基地拥有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省农科院等农业专家及农业创业导师,为创业者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支撑。

近3年,基地每年陆续有项目“出孵”。2018年,4个项目“出孵”;2019年,5个项目“出孵”。有的团队经过基地的摸索,已经掌握了关键的技术,形成一套成熟的运作模式,离开基地后,将农业事业越做越大。有的团队成员选择在更大规模的农业项目就业,成为技术能手。陈国军说:“来到这里,我们希望年轻人能够抱团互相学习,共享资源,能够一心一意学技术、掌握市场信息、选择更好的创业项目,积累经验,打好基础。他们出去后,能够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圆自己的田园梦想,这样就实现了我们基地孵化的初衷。”

新闻推荐

推广码头岸电 去掉“柴油味” 中山市岸电使用率达90%,助力中山打赢蓝天保卫战

15日,“博运877”船舶停靠在中山中外运码头1号泊位,船员关停船舶发动机,从船上拉线与码头岸电连接,按下转换开关,船舶用电即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