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九十载未曾归故乡 中山籍著名翻译家李文俊先生的乡愁

中山日报 2020-07-11 07:03

茅湾村,赖泽鸿摄于2018年,选自《中山村情》(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纂)李文俊和他的《故乡水》 网络图片刘先龙

天气炎热,书房窗外的树叶被中午炽热的阳光烤的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开了冷气,在书房的榻榻米上躺下来,随手在头顶的柜子上抓了一本书,李文俊先生翻译的美国作家福克纳的作品《喧哗与躁动》。看到李文俊先生的简介时,说他是广东中山人。我顿时来了兴趣,想动笔写点关于先生的文字。他曾经的故乡,就是我现在生活的地方,广东中山。

●他自述“像个没有影子的人”

李文俊,我国著名翻译家,美国文学及福克纳研究专家,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祖籍广东中山三乡镇茅湾村。1930年李文俊出生在上海,小学直到大学都在上海接受教育,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大学毕业后,北上北京进入中央宣传部宣传干部培训班短暂学习,后被分配到中国作家协会《译文》(《世界文学》的前身,1959年改刊名为《世界文学》)编辑部工作,参与《译文》的筹备出版。

此后,李文俊先生一直在《世界文学》工作,期间受到了老一辈翻译家钱钟书、杨绛、萧乾、冰心、方平、汝龙等的悉心指点,翻译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掌握并能够熟练运用各种翻译技巧。1988-1993年,李文俊担任《世界文学》的主编。在《世界文学》工作的几十年,李文俊先生先后翻译介绍了卡夫卡,麦卡勒斯、福克纳、海明威等作家的作品,是最早将卡夫卡译介到中国的译者。此后,李文俊先生又翻译了不少国外儿童文学作品,并且专心翻译研究美国作家福克纳,成为了福克纳研究专家。2013年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在获奖之前,李文俊先生刚刚翻译出版了门罗的小说集《逃离》。恰逢其时,小说集《逃离》大卖。

李文俊先生在繁忙的翻译研究工作之余,有两个爱好,一个是写作,一个是收藏古玩。李文俊先生觉得古代艺术品的美可以给他的翻译带来很多灵感和启发,至于真假他倒不是那么在乎。李文俊先生也写散文和随笔,作为李文俊先生的忠实读者,我不仅喜欢李文俊先生的翻译作品,更钟情于李文俊先生那随性而写的文字。先生把写散文随笔当做休息的一种方式,可以换换脑子,让在翻译工作中高强度运行的大脑得以放松。

前几年,李文俊先生出版了一本作品集《故乡水》,其中有篇文章《我这一辈子》。李文俊先生在文章中说道“我父亲祖籍是广东中山,我出生在上海,念的是复旦新闻系。所以,《中山文艺家名典》上没有我,因北上工作,上海的外国文学界和母校的新闻系也没把我当嫡系子弟兵,这让我觉得自己像个没有影子的人。”再想想这本作品集先生起名叫《故乡水》,我明白了,先生表达出一种强烈的在外游子无法找到故乡的哀愁,这不就是先生的乡愁吗?

●《香山县志》中的茅湾李族

我随手拿起书桌上的《香山县志》,查阅了三乡茅湾村李氏家族的历史。通过查阅资料,我对先生的家族史和先生的人生经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香山县志》记载:“茅湾李族始祖东源居邑之恭都下栅乡,明天顺七年至宏治乙丑年由下栅迁居茅湾。”根据县志的记载,茅湾村的李氏是明朝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从恭都下栅陆续迁到茅湾的,李氏族人在茅湾村已经繁衍生活了五百多年。再查《香山乡土志》,卷七氏族志记载:“恭都下栅李族,始迁祖先德,亦至自新会,由行伍戌恭都下栅,娶氏林生子四,因家焉。分支厚江涌、茅湾、外埔、南大涌、外壆、河头埔、三灶、张家边、李家村等处。现十四传,丁口约三千余。茅湾派同光闲多,起家洋务,有号秋坪者,能办地方公益,与同里麦润斋筑桥、亭、石路,行人便之;在上海筹赈,任画、任费。没后,疆臣请于朝,追赠道衔。会城翰禄桥重建御史祠,与田头、大岚、恒美、涌边捐赀尤厚。”这条史料蕴含了更丰富的信息,恭都下栅的李姓氏族是由于执行军事任务,可能是戍边之类的,从江门新会迁来恭都下栅的,在明朝天顺七年又陆续从恭都下栅迁到了茅湾。并且根据史料判断,茅湾李氏祖先很可能是武将出身。另外,清朝同光年间,茅湾村大量的李氏族人到上海兴办洋务,并且因兴办洋务而发家致富。茅湾李氏族人在外赚了钱,并没有忘记造福乡里。他们热心地方公益事业,为乡亲修桥补路,筹款赈灾。至今,茅湾村内还保留有李氏宗祠。

●父母引他走向翻译文学

关于李文俊先生家族的历史资料,我只查到了他父母的有关信息。李文俊先生的父亲名叫李廷芳,1899年出生,出生地在何处,并没有查到。但我猜测很有可能是在上海出生,原因是李廷芳能说一口流利的英文,一直在上海的怡和洋行茶叶部工作,抗日战争前被调到香港分行。能说流利的英文,并且在洋行跟外国人打交道,李廷芳从小肯定接受的是新式教育。所以,我猜测李文俊先生的祖上至少在他的父亲李廷芳之前,已经趁着当时筹办洋务的风气到了上海。李廷芳新式教育的背景,再加上一口流利的英文,这激起了年幼的李文俊在外文学习上的热情。在随笔集《天凉好个秋》中,先生描述到:“父亲那时关心我的英语学习,总叫我到他的店里去补习英语。我记得用的课本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blue bird》。”

李文俊先生的母亲名叫梁冠英,1907年生于苏州,是苏州一个大户人家的小姐。李文俊先生的外公是一位经营有道的商人,开办了苏州第一家照相馆——“兴昌照相馆”,之后又开设了“兴昌大药房”,并在外地开设有分店。优越的家境下,先生的母亲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教育。李文俊先生回忆说,母亲的字写得极为秀丽,软中带硬。还手把手教我写字,可是他不管怎么写,都没有母亲的字写得好。母亲的文笔亦算得上老练生动,还爱夹用些文言词语。对于遣词用字,也比较挑剔。李文俊先生的母亲中学毕业后还曾考上苏州艺术专科学校。在李文俊先生眼中,母亲是一个感情细腻,有着极强艺术细胞的人,他从小酷爱文学, 并打下坚实的古文功底,这些都是受到了热爱文艺的母亲的影响。父亲的“新”与母亲的“旧”,深刻地影响了李文俊以后的文学翻译和文学创作道路。

这时我想起了另外一件事,电视台的一位朋友在和我闲聊中曾经谈起过一段她采访李文俊先生的往事。据她描述,李文俊先生家距离潘家园古玩市场不远,先生之所以爱好收藏古玩,除了兴趣爱好之外,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吧。李文俊先生到目前为止没有回过中山,去的离中山最近的地方,是有一年到珠海开会参观游览了白藤湖。先生眺望湖面,看着不远处渔船上渔民劳作的场景,他想起了故乡,泛起了浓浓的乡愁。可是,先生,您可能不知道,白藤湖离您的故乡三乡茅湾村只有区区三十公里路程,这三十公里路,您走了九十年竟还没有到达。

前两年好友一熙兄曾寄赠我他翻译的福克纳作品《士兵的报酬》,赠言中提到李文俊先生因翻译福克纳心梗发作住了院,身体不太好。李文俊先生今年也九十高龄了,不知道近况如何,遥祝他身体健康。如果他身体允许,真希望他能有机会回家乡看看,看看他的祖先世代生息繁衍的茅湾村。我想到那时,先生终于可以抚平游子心头的那缕乡愁了吧。

新闻推荐

小榄在多个行业开展急救培训 预计培训人数达到2200人

本报讯(见习记者陈家浩记者徐钧钻实习生袁嬿淇)普及应急救护服务是2020年中山十大民生实事之一。7月7日至8日,小榄镇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