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渔民上岸遭遇“水土不服” 中山市已出台多个措施助力渔民转型,市政协委员建议大力开展渔民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

中山日报 2020-07-07 07:34

7月2日,陈福元在给渔船做保养。本报记者 黎旭升 摄7月2日,民众镇义仓村乐民3队。一场骤雨过后,河涌旁刚做完保养的渔船在阳光下锃锃发亮。休渔期还有1个多月才结束,陈福元一家只得在家里休息。除了禁渔期或是遇上恶劣天气,陈福元夫妇俩都会带着儿子出海捕捞。凭借着勤劳的双手,陈福元一家在3年前重建了新屋,告别了70平方米的小房子。

不过,由于渔业资源日渐衰竭,加上禁渔期收入微薄,传统捕捞作业难以为继。操劳了半辈子的陈福元也想过“上岸”,但他们年纪偏大,劳动技能单一,转产上岸面临就业困难。

本报记者 张房耿

实习生 张安琪 吴雨谦

■年近花甲依然出海,老渔民“转型难”

由于正值禁渔期,义仓村的河道上停满了渔船。陈福元在20多岁的时候就子承父业成为了渔民。一年中除了休渔期或是遇上恶劣的天气,他都会带着儿子出海捕捞。“渔民捕捞平均都可做到70岁,70岁之后身体就支撑不了了。”如今,56岁的陈福元因常年的捕捞作业而经常腰椎痛,手指甲也因探入海水中挖沙捞鱼而被腐蚀得残缺发黑。

在海上漂了大半辈子,陈福元告诉记者打渔一天的流程。每天凌晨4点,许多人或许还在甜美的梦乡,他们已经带好工具,准备好饭菜出海了。捕鱼作业的地点是在珠海淇澳岛一带,陈福元夫妇会在船上待十几个小时。早几年,陈福元父子一个月能挣1万余元。但如今渔业资源明显减少,收入大不如前。

66岁的梁福胜和63岁的王银彩是义仓村年纪最大的渔民,打渔已有30余年。每月扣除柴油费用外,夫妇俩加起来的收入约为6000-7000元,维持着一家5人的生计。相比几年前,梁福胜现在出海的频率要少很多,但为了维持家里的开支,“只要干得动都得去”。

长期和水打交道,风湿成了渔民们的职业病。一年两三个月的休渔期是渔民们过得最紧巴的日子。禁渔期间,渔民们会去村里或者镇上打打散工,但受制于文化水平和年纪大,他们始终找不到合适稳定的工作。

■多措并举助渔民上岸转型

数据显示,中山市现有渔民1300户4600人,其中直接从事渔业捕捞生产的约1300人,分布在全市15个镇区,其中大多数都集中在南朗、坦洲、神湾、港口、民众5个镇区,约占全市86%。

“捕捞渔民在中山虽然不是一个大的群体,但普遍经济收入比当地农民低,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环境污染和国内燃油价格上涨,导致渔民经济收入普遍较低。

目前,中山市渔民作业的渔船大部分为上世纪80-90年代建造的木质老旧渔船,有较大的安全隐患。为此,中山市多年来持续在开展渔民减船转产和渔船更新改造工作。

2017年,中山市渔民减船转产项目共涉及渔船467艘、渔民2000多人,占中山渔船、渔民总数的1/3以上,涉及到的补助资金达到4655.36万元。2019年,中山市渔民减船转产项目减船47艘(功率588.8千瓦),发放补助资金353.28万元。结合中山市渔船更新改造项目需求情况,拟申请更新改造渔船数50艘,补助资金561万元。在休(禁)渔期,渔民们可获得一定的生活补助。2019年,中山共有1133名渔民获得了500余元至4000余元不等的生活补助。

今年5月,市农业农村局还制定了渔船油补工作实施方案,从事国内海洋捕捞、内陆捕捞以及水产养殖并使用机动渔船的船舶所有人,符合条件的可获得油价补贴,达到限制使用船龄的老旧捕捞渔船则无法享受补贴。

■建议对渔民开展实用性技能培训

今年中山两会期间,市政协农业农村委员会提交了一份《关于进一步提高中山市渔民收入的建议》,建议中山市一方面要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保护水域生态环境。

目前,中山市从事捕捞生产渔民普遍年龄较大、普遍文化水平不高,除了捕鱼没有其他劳动技能,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用工需求。针对渔民们“上岸难”的困境,政协委员建议相关部门结合新型农民培训,大力开展渔民劳动技能培训,尤其是针对渔民子女,开展实用性技能培训,使渔民群众掌握多项劳动技能,提高渔民就业能力,并由镇区为减船转产渔民提供适合的就业岗位。

今年2月,市农业农村局也发布了《关于做好中山市2020年珠江禁渔期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要保障禁渔期渔民基本生活外,各镇区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渔民培训,重点加强对船主、船长和轮机长的培训。同时,大力倡导保护生态资源,促进渔民转产转业。结合新型职业渔民培训,开展养殖技术、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训,培养一批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渔民。

新闻推荐

恐高英雄令人敬佩,凡人本色并不羞耻

街谈7月1日晚上7点多,中山市横栏专职消防队接到119指挥中心警情称:某出租屋内,一名男童被卡在6楼阳台防盗网,随时可能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