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推进自然资源保护打造碧海蓝天精品中山 红树林面积增长40倍 生态经济效益双丰收

南方日报 2020-06-12 06:43

翠亨国家湿地公园依托红树林资源特色,营造集生态保护、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场所。南方日报记者叶志文摄

在中山市马鞍岛与陆地之间,横跨横门西水道,珠江口的咸淡水交汇处,分布着集中连片、林相完整的珍稀红树林群落,这里孕育着滨海湿地自然景观——仿佛林立水中的“海上森林”,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正坐落于此。

今年全国海洋宣传日的主题为“保护红树林,保护海洋生态”,在本月举行的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活动中,广东主会场便选址中山翠亨湿地公园。

近年来,中山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推进自然资源保护工作,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打造碧海蓝天精品中山。

●南方日报记者曾艳春吴帆

直播探秘不一样的海洋日

与往常不同,作为活动主会场,今年中山市以海洋日为契机,通过线上直播的形式走进中山翠亨湿地公园、中山红树林科普馆、横门湿地红树林、深中通道海上施工现场等多个海洋生态保护地,兵分多路带领市民参与探寻“水上森林”等海洋生态以及海洋产业的奥秘。

探寻“水上森林”——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这里成为海洋日线上直播的第一站。这个总面积为625.6公顷的湿地公园,分布着800亩珍稀红树林群落。这片红树林群落为大量国家二级保护物种创造了筑巢栖息之地,孕育着滨海湿地自然景观。

为了更近距离感受这片珍稀的红树林群落,记者乘坐游船从湿地公园内的“三千亩渡”出发,划船穿梭,进入连片的红树林中。潮起潮落时,黑脸琵鹭、白鹭、灰鹭等鸟类在此栖息,滩涂上的弹涂鱼、乌头鱼等水生生物不时“冒头”。

“为保护海岸线,2005年开始,中山市实施沿海湿地保护计划,拨款种植红树林近4000亩,而这片红树林就是通过一批批人的努力,后期逐步种植起来的。”中山市自然保护地管护中心高工蒋谦才介绍说。

蒋谦才介绍,红树林之所以被称为“海上森林”,原因在于海水涨潮时,海水淹没河口区域,红树林树身下半部泡在水中,只露出上半部分树干,仿佛长在水面上的森林。

海洋日直播的第二站,记者近距离走访了深中通道海上施工段,介绍了负责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全线基槽开挖的“金雄”轮,这只“智能化巨手”能适应较恶劣环境,在离岸20海里以内疏浚作业,定深精挖。在作业的同时,机船又充分考虑对环境的保护,尽最大可能减少对海洋生态的影响。

线上直播的第三站,记者来到翠亨湿地公园红树林湿地科普馆。通过参与互动沉浸式的体验模块,记者了解到不少科普知识,诸如:“什么是红树林?”“红树林为什么不是红色的?”“红树林主要分布在哪?”并通过直播,在线讲解、科普了市民关注的红树林知识。

第四站的直播镜头来到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的大数据中心。这是一家位于中山,专注于兆瓦级风机及核心部件的开发设计、产品制造的风电产业企业。明阳智能海上风电研发设计总工白斌在直播现场介绍了该企业是如何开发利用海洋风能,开发可再生绿色清洁能源的。

红树林面积已达4400亩

据历史记载,中山市上世纪50年代红树林面积上万亩。但由于经济发展、人为活动破坏,中山市红树林资源受到破坏。根据2002年开展的广东省红树林资源调查,中山市仅在南朗镇崖口村保存有红树林面积110亩。

2005年初,中山市委、市政府在《关于进一步提高整体绿化水平的意见》文件中提出,要用3年时间完成3000亩红树林种植任务。但此时,红树林“成林难”问题显著。由于红树林造林技术要求高,造林成败受滩面高程、海水盐度、风暴潮等诸多海洋环境因素影响,新造林难成活。

经过咨询专家、交流学习和试种,中山有关部门摸索出一套有效的红树林种植技术。2005年开始在南朗镇滩涂试种500亩红树林获得成功后,该项种植技术被大面积推广。“翠亨国家湿地公园的这800亩的红树林就是从2005年起,通过一批批人的努力,后期逐步种植起来的。”蒋谦才说。

至今,在南朗镇华山围、新三千亩、三千亩、冲口门水闸外和坦洲镇马角水闸外、联石湾水闸外、永就围灯笼涌口以及板芙镇四联村十四顷等地,中山市共计投入资金1400多万元,完成人工种植无瓣海桑、海桑、拉观木、白骨壤、红海榄、木榄、秋茄等红树,红树林种植面积现在已达4400多亩。

这片“海上森林”仅仅是中山市红树林保护的缩影,至今中山市种植红树林面积已达到4400多亩,与2002年广东省红树林资源调查所得的红树林面积相比,增长了整整40倍。

近年来,为实现海岸线修复保护,中山市不仅积极种植修复红树林,还编制了《中山市海洋空间利用规划》《中山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围绕加强陆海统筹,建设翠亨新区海岸带综合示范区,通过建设约3公里生态海堤、355公顷滨海湿地在岸线精细化管控、海洋生态修复和海洋防灾减灾等方面作示范。

今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强化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据了解,中山市(横门口岸线段)整治与修复工程,改善海岸线生态载体条件,预计在2020年前实现3公里海岸线的整治修复。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中山市在保持良好的海洋经济生态的同时,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其中,以海上风电、海工钢构、海上施工、辅助船舶、港口设备、平台设备等为主体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在火炬开发区和翠亨新区蓬勃发展,已成为中山市海洋产业的一大支柱。

海上风电产业是广东提出建设海洋强省、加快发展的六大海洋产业之一。直播当天,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在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举办“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活动,发布了《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0)》和《2019年广东省海洋灾害公报》。公布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全省海上风电项目共核准3235万千瓦,总投资额约6000亿元,累计已完成投资约240亿元。

此外,中山还着重利用涉海重大交通项目拉动加强互联互通,推动产业发展。据了解,依托横门水道的海洋交通运输业,中山港已经形成以中山港区、马鞍港区、神湾港区、黄圃港区、小榄港区“一港五区”为主体,其他专用码头为补充的发展格局。

未来,中山还将通过深中通道建设打通珠江下游东西两岸“任督二脉”。深中通道作为深圳至中山的跨江通道,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为一体,是国家“十三五”重大工程。通车后,中山市民驾车去深圳机场、前海等地,车程将大幅缩减,将为中山产业发展带来新期待。

“海洋是潜力巨大的资源,是支持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空间。中山市将充分发挥滨海湿地资源优势,积极探索人海和谐、路海统筹,彰显极具特色的海洋发展模式。构建起海洋装备制造、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旅游产业等海洋产业发展格局。积极打造翠亨湿地海岸带综合示范区,进一步做大做强海洋产业。”中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高瑞生在活动现场表示。

新闻推荐

中山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草案征求社会意见 明确部门责权杜绝互相扯皮 建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制度

扫二维码看相关公告本报讯(记者张房耿)中山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立法工作有了进展。记者从市司法局获悉,由市城市管理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