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周末走访梅城江北老城区传统店经营状况 疫情带来生意难做,如何兴市?
“老古董”衣车嗒嗒作响,诱人的饭菜香从瓦煲里飘散出来……记忆中的梅城江北老城区满是浓浓的生活气息,有古色古香的街道、历史悠久的老店、传承已久的客家美食、心灵手巧的手艺人……老城承载着多少梅城人的记忆。然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老城区不少店铺的经营状况受到了冲击,生意人“静”了。
●本报记者王丽莉
店铺降价打折吸引顾客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梅城江北的仲元东路、仲元西路、凌风东路、凌风西路、中山街、元城路、油罗街等,发现不少店铺都推出了特价优惠,有的100元就能买到4件衣服,有的24寸行李箱只需80元或60元,有的一辆山地自行车卖350元……不少店铺前门口罗雀,店主、店员通过看电视等方式打发时间。
经走访了解,记者从不少店主处获悉,销售中老年服装的服装店生意受疫情影响较大,不少店主表示销售额较去年同期减少了约一半。“受疫情影响,不少市民没有工作,收入减少了,消费能力下降了,而在衣服方面的花销是可节省的,所以服装店受到的影响较大。虽然近期随着疫情防控效果的好转,人流量多了,但人们的消费能力仍未恢复,只好靠打折、降价来吸引顾客选购。”仲元东路一服装店员说。时下流行网购,服装店主们何不通过线上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呢?仲元西路一女装店店主表示,中老年群体偏向选择实体店消费,通过线上平台改善自身店铺经营状况的效果不大。
同样受影响较大的还有日杂店、自行车店等。凌风西路一有着30年经营历史的日杂店店员告诉记者,日用百货行业竞争大,不仅网购很便捷,能够线上下单送货上门,而且超市、便利店等都可销售日用百货,传统的小店铺本就生存不易,突如其来的疫情亦或新兴经济模式等的出现都会对其造成较大影响。“这把年纪了,我们难以想到可操作的改善经营状况的办法了。”一年近六旬的自行车店主说。
“少人购买也就只能少做一点”
馓子、炸芋圆是传统客家小吃,逢年过节、走亲戚串门、外出访友,不少市民都喜爱购买馓子、芋圆等。拥有浓厚客家味道的老城区里有不少售卖此类传统客家小吃的店铺。路过这些店铺,不时还能看到店员们翻炸制作,金灿灿的颜色、浓郁扑鼻的香味,让人忍不住咽口水。然而,不少店主表示,受疫情影响,他们的经营状况不佳,有的店铺销售额较去年同期减少了三四成,有的店铺则减少了约一半。中山街一炸品店店主说:“这类食品是零食,属于可节省的花销,且之前人们不能走亲访友,也无外来游客等,生意自然就大受影响了,少人购买也就只能少做一点。”
除了传统客家小吃外,在老城区还“藏”着一些手艺人的身影,六旬老人曾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客家传统服饰手艺人,自17岁入行以来,40多年来他一直坚守着初心,一针一线满含着匠人的坚持。昨日,记者来到其店铺时,他正在制作服饰。狭小的店铺里放着不同颜色、材质的布料,曾先生专注地坐在衣车前,熟练地操作着。说起店铺经营状况是否受疫情影响,他无奈地摇了摇头。“我的店铺受到的影响较大,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店租、水电费用。”曾先生坦言,目前梅城的传统服饰手艺人大多年纪为五六十岁,手艺人生存不易,网购平台上很多服饰是工厂批量生产,即使不少手艺人抱团结盟发展线上平台,也难以与工厂机器批量生产相比。“我一天工作8小时也只能做4件,而且我这一件衣服卖100多元,网上的才六七十元。”
一边开店一边接手工活
走访中,记者发现一些行业的经营状况受到疫情影响极大,一些行业的经营状况则较平稳。
“老板,鱼线怎么卖?这种鱼线能钓多重的鱼?”在凌风西路一经营了30多年的渔具店内,店主细致地回答着顾客的问题,并向其推荐合适的商品。该店主表示,诸如渔具等产品的需求量较固定,经营状况一直都较平稳。
婚庆用品店的状况却截然相反,店主们显得无所事事,甚至还有店主接起了手工活赚钱补贴家用。“受疫情影响,之前不能办红事,完全无生意可做,收入为零。没有顾客,店铺开着还要耗水电,所以这个月我才开门营业。”凌风西路一婚庆用品店店主告诉记者,虽然现在能够开门营业,但客家人婚嫁讲究日子的选择,哪怕目前可以办喜事,近期经营状况仍会持续受到影响,比较惨淡。“店铺不开,就完全没有收入,开门了,也是入不敷出,只好一边开店,一边接手工活做。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压力真的很大。”另一婚庆用品店店主说。
记者手记
市场振兴需合力恢复市民消费信心
近年来,实体经济发展不易,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不少店铺生存更加艰难。记者通过走访了解到,随着疫情的好转、人流量的增多,不少老城区的店铺经营状况已有所好转。在老城区,餐饮行业已渐渐恢复过来,午市、夜市都可见不少市民在此享受美食,烟火气渐浓。不过,目前一些行业仍处于元气大伤的状态中。如何提高市民的消费能力,改善这些行业的经营状况,这需要店主、相关政府部门、社会共同努力。
老城区的租金较低廉,且该处不少经营时间较久远的老店,它们有着相对稳定的熟客,短期内不少店铺仍能维持下去。然而,老城区承载着许多梅城人的记忆,是梅城的一张“名片”,更应打好“组合拳”,展现美丽新面貌,彰显发展新气象。电商等线上平台势必给传统实体经济带来冲击,然而,“不变则废”,实体店店主仍需多花心思,试着创新经营模式,探索发展路径,抓住机遇加快升级转型,直播带货等新兴销售模式未尝不可与之相结合。不少老城区店主纷纷认为,消费能力下降是导致销售额下降的关键。那么如何提升消费能力,刺激市民消费,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给予更多的重视,找好切口,找准路子,消除疫情给不少市民带来的不安全感,逐渐恢复市民的消费信心,解决好就业问题,优化市场的消费环境。(王丽莉)
新闻推荐
省妇儿工委调研组到中山市开展“深调研” 推动两个规划如期达标 促进妇女儿童工作发展
本报讯(见习记者王蔚然通讯员钟傅莲)6月4日至5日,省妇儿工委委员、省妇联一级巡视员刘兰妮带领调研组到中山市开展“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