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大健康中山建设力度?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建设服务大湾区的高水平医疗中心

中山日报 2020-06-03 06:59

北京积水潭医院专家到中山会诊。本报记者 缪晓剑 摄市人民医院专家与西藏工布江达县对口支援医院开展远程会诊。本报记者 文波 摄(资料图片)健康城市建设包括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人群和健康文化等内容。2017年,中山市出台了《中山市建设健康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全面启动健康城市建设。同年8月,中山市被广东省爱卫会列为全省7个健康城市试点之一。今年的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健康中山建设。加大高水平医院建设力度,促进重点临床学科发展。近日,本报记者就“如何加快健康中山建设力度”等话题采访了部分政协委员,听取他们对中山市医疗健康现状进行分析,为加快健康中山建设建言献策。

本报记者 周映夏

通讯员 朱怡

建立完善急性

发热性传染病

三级诊疗体系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检验,更是对医疗体系的一次大考。2008年市第二人民医院开诊以来,秉承平战结合的定位,为中山市应对突发传染病疫情做出了重大贡献。

市政协委员、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高文军表示,抗击新冠肺炎,暴露出了中山市传染病诊疗体系的短板、漏洞和弱项。首先,市第二人民医院长期以来业务量不足,医院规模小、平台小,无法吸引和留住高层次的人才。本次战疫的主力军仍是12年前从市人民医院感染科整建制调入的医生,承担着中山市普通型肺炎患者的诊疗工作。其次,由于其单纯的传染病业务,重症医学先天不足,市第二人民医院无力承担重症患者的主体救治工作,临时组建的市专家组无法完美发挥其战斗力,虽取得了优异成绩,但过程艰难。再次,全市平时传染病收治处于自发、无序状,各发热门诊平时处于关闭状态,形同虚设,无法做到早期有效发现、隔离烈性传染病。

“建立中山市急性发热性传染病三级诊疗体系,完善其长效机制,是新冠肺炎防控常态化极其重要的工作。”高文军建议,在市第二人民医院成立中山市传染病诊疗中心,该中心负责建立和完善中山市急性发热性传染病三级诊疗体系,并对其日常运作负责。

高文军提出,三级体系的组成:一级机构为全市各医疗卫生站、卫生服务中心、私人诊所等,二级机构为全市设发热门诊的医疗单位,三级机构为中山市第二人民医院传染病诊疗中心;一级机构发现发热性传染病或原因不明的发热患者,立即将患者转诊到属地的发热门诊。二级机构(各发热门诊)对发热患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疑似患者,请三级机构(市传染病诊疗中心)远程会诊,对于需要到市二院住院隔离治疗者,市二院负压救护车出车转运。三级机构(市传染病诊疗中心)负责对传染病患者的日常诊疗,疑难、危重患者请市相应专家组协助救治。

高文军表示,该体系的建立和日常运作,可以实现发热性传染病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防止医务人员的感染,提高救治成功率。实现中山市传染病防治的长效机制,面对大疫情,从容不迫,为健康中山保驾护航。

推行远程医疗实现医疗资源共享

今年2月3日,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信息化支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积极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借助信息技术下沉专家资源,提高基层和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应对处置疫情能力,缓解定点医院诊疗压力,减少人员跨区域传播风险。

“通过互联网远程诊疗,患者就诊可摆脱在空间上对医院的依赖,缩短诊疗时间,减少医护人员感染传染病的风险。因此,远程医疗可成为"分级诊疗"的重要手段,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实现精准扶贫,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解决中山市医疗资源配置不平衡的科学路径,是助推健康中山建设,提升全市城乡居民健康水平的有力保障。”市政协常委、农工党副主委、市人民医院副院长付四毛接受采访时说。

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山市远程医疗正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 2017年中山市博爱医院开始了远程动态心电诊疗,与东区社区、汕尾陆河水唇医院建立了静态心电、动态心电及动态血压的远程医疗。2018年中山市人民医院在对口援助的工布江达县医院也开展了远程医疗会诊,真正实现“贫困地区线下操作、发达地区线上服务的互联网+医疗”的崭新诊疗模式。

“目前中山远程医疗平台服务重心偏高,医疗机构积极性不高。中山的远程医疗平台运营缺乏服务支撑,远程医疗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远程医疗业务有效开展,远程医疗资源没能得到有效聚集与合理高效释放。”付四毛说,现有远程医疗主要在会诊室进行,预约时间长、会诊资料准备繁琐。基层申请医生和上级会诊专家需要到会诊室才能进行会诊,人员往返需时,使用不便。

针对以上问题,付四毛建议,制定中山市远程医疗规范和实施细则。规范中山市远程医疗平台建设、实施、运维、管理、运营、质控等方面,保障中山市远程医疗平台网络建设和会诊资源的有效供给处于规范、有序、可控状态,确保远程医疗服务质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充分调动社会力量高效参与。充分利用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社会力量建设多级多中心的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助力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

他提出,建议由物价职能部门牵头,医保、卫生等职能部门参与,制定远程医疗的收费标准、医保支付、利益分配等出台相应政策。并纳入会诊医生绩效考核、医疗机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充分调动远程医疗参与各方的积极性;建立“统一标准的精准医疗大数据库平台”。虽然计算机、互联网、医疗设备等方面的进步为远程医疗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但目前整体的信息流平台没有打通,存在相对的信息孤岛,医院之间没有联通,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建立“统一标准的精准医疗大数据库平台”可推动精准医疗的快速实践并早日惠及大众,为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诊疗服务和分级诊疗指导,藉此提高医疗的均等性、可及性和先进性,降低重大疾病发病率、病死率和医疗费用。

付四毛表示,先在慢病管理方面试点运用,逐步推开。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无法根治,只能是控制、注意日常管理,利用互联网的手段和工具远程诊治、咨询就非常有效,对医患很便捷,同时可以大大提高中山市慢病管理的水平,从而减少因慢病致残、致死的风险。要加大宣传普及力度,使医生、患者、管理部门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去拥抱互联网医疗,更多地应用远程医疗。

尽早谋划和实施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塑造健康湾区”的规划目标,包括两大类任务——密切医疗卫生合作、加强食品食用农产品安全合作。《中山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施方案》也已出台,塑造健康湾区已纳入到中山市的湾区实施方案中。

市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山市委委员、三乡镇副镇长黎雪林指出,中山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深中通道的建设更是拉近中山及粤西地区与深圳的距离、拉近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紧密联系。周边的南沙已在筹划导入以中、西医综合、多类型专科为主的集群医疗,珠海市也在医药产业出台“政策十条”,人才引进 “英才计划”和“凤凰计划”。相比之下,中山有深中通道的地理优势,也有市人民医院等高质量的三甲医院,中山市更应高瞻远瞩,紧抓机遇,尽早谋划和实施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近年中山市已有不少的医疗卫生技术骨干被吸引到大湾区中的大城市,人才流失对中山市医疗机构带来一定影响;部分本土大企业、上市企业被吸引到外省、外市投资甚至迁移总部。加强高水平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是留住和吸引人才和资本的重要举措。

黎雪林建议,中山市抓重点、树名牌,打造区域医疗卫生高地。中山市现有医疗资源丰富,中山市人民医院综合能力在全国地级市排名靠前;市中医院的骨科、肛肠科、耳鼻喉科、中医康复等是全国的重点专科;市博爱医院儿童急救和小榄人民医院减重专科都享有盛名;北京积水潭医院也在中山市开设了分院。建议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加强重点专科宣传推广力度,抓好重点医院和重点专科发展,树立湾区名医院和名专科品牌。例如推进市人民医院精准医学3D打印中心、器官移植中心等先进的创新的专科中心规划建设,打造中山市医疗专科特色,建设医疗卫生高地。

“引进高端医疗,谋划珠江口西翼国际医疗中心。充分利用翠亨新区和石岐新城规划,在新区预留大型医疗机构集中用地,出台优惠政策,简化办理程序,引进国际、国内高端医疗机构,集聚国际优质医疗资源,布局国际医疗小镇。”黎雪林提出,成立中山市医疗技术专利孵化器。整合政府科研资金,吸引民营企业的资本,建立医疗专家的科研技术成果转化机制,让科研成果得到及时转化,并产生市场效应,助力中山市健康产业高质量快速发展。促进中山市医疗机构与开发区健康产业基地合作。建议中山市建设医疗、药品、生物制药等产品研发中心,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同时建立沟通对接机制,促进中山市医疗机构与开发区健康基地建立更广泛、更深入的合作,实现多方共赢。

新闻推荐

中山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资助实施细则征求意见 拟瞄准4大方向出台14项资助措施

扫码看征求意见稿全文《中山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资助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正在公开征求意见。中山市拟力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