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见证小康路(五) 图鉴中山科教大发展
中山人崇文重教,文脉繁盛。
曾几何时,香山九大书院蜚声省内外,成为中山文脉承传的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中山纪念中学等一批学校薪火相传,校友遍布五洲;改革开放至今,科教事业快速发展,更是一举奠定中山全面发展、文明进步的基础。
穿过历史的云烟,通过新旧影像的对比,更能见证中山教育、科技加速度发展的历程。
中山教育百花齐放
中山知名文化人刘居上在《联中生活琐忆》中写道:“在五十年代初,对一个经济并不宽裕的家庭说来,(每期学费)十八万元(旧币,相当于后来的十八元),这已是一个不轻的负担。”那时,上学对很多人来说不啻是一种奢望。
1954年,归侨陈茂垣先生发动华侨捐资创办石岐市华侨中学,后因历史原因更名停办。1979年,香港实业家蔡继有先生带头捐款,倡议复办华侨中学。同年12月23日,华侨中学复校典礼暨校舍奠基仪式举行。
蔡继有生前有一桩心愿,就是捐资建设侨中科学馆。2018年9月,香港新华集团主席蔡冠深接过父亲的爱心接力棒,向侨中捐赠1000万元,用于建设科学馆。蔡冠深说:“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不会忘记桑梓之情,不会忘记我们是中山人。”
复办初期,侨中只有150名学生。在各方爱心浇灌下,侨中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学校拥有初中部、高中部两个校区,学生近8000人,也创造了“清华北大年年有,世界名校届届出”的不俗办学成绩,为中山和国家培育出千万英才。
改革开放后,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捐资兴学的热情高涨,大批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截至2016年底,全市教育事业共接受华侨捐赠11.4亿元,兴办大中小学共264(次),修建托儿所、幼儿园46间(次)。
为大力发展教育,中山于1985年改革“统包统管”的教育体制,实行市镇村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分级负担教育经费的制度。
20世纪90年代,中山又打破政府包揽的办学体制,鼓励民办教育,一批民办幼儿园、中小学发展起来。中港英文、三鑫双语、广东博文等学校相继建立,成为中山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前,中山没有大专以上的高等院校。为了支持家乡兴办第一所大学——中山大学孙文学院(1994年更名中山学院),旅日乡亲吴桂显先生卖掉东京一处用以收租的房产,捐资2000万元建起了孙文学院教学大楼、实验大楼、图书馆。而他一直骑着一辆旧自行车出行,连给自己买套新西装都不舍得。
如今,中山已拥有电子科大中山学院、中山火炬职院、广东药科大学中山校区、中山职院等六所高等院校。
除全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外,2005年,小榄镇在中山率先推出12 年免费教育。2007年,古镇镇将免费教育扩大至15年,将学前教育纳入其中。
2007年,小榄、东升、火炬开发区等镇区开始流动务工人员子女积分入学试点。2009年,中山正式启动流动人口积分制管理制度,流动务工人员的子女可以申请入读公办学校。
接受普惠性教育成为新老中山人均可享受的权利。中山也获得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广东省首批教育强市和推进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等称号,教育发展整体水平居全省前列。
科技兴,百业兴
孙中山先生认为振兴中华“首在陶冶人才”“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教育兴,科技兴;科技兴,百业兴。中山的教育发展和科技发展、经济发展相伴而行,互为促进。
1988年,国家组织实施“火炬计划”。当时,国家科委在挑选“火炬计划”实施地区时,在珠三角,开始考虑的是深圳和珠海,并无科技力量优势的中山不在考察范围之内。
“中山要发展,要从农业向科技、经济强市发展,必须发展高科技产业。”时任中山市领导在接待途经中山的考察组时,敏锐捕捉到这一信息,及时作出支持高新技术产业落户的决策,主动出击,成功争取到一个可能“擦肩而过”的机遇。
1990年,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成为全国首批27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
“直到改革开放以前,这里仍是中山相对较贫穷落后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自然经济地区。”《中山火炬开发区改革开放实录》中描述,火炬开发区是“在一片滩涂上建设起一个令人振奋的科技和工业强区”。
“当年整个中山很重视吸引全国各地的人才。”1986年到中山工作的科技人员顾长江,刚到中山供水公司时,水厂才只有一名工程师,公司90%的科技人员都是本地人,而现在,八九成的科技人员来自“五湖四海”。
人才汇聚,活力涌现,中山的经济社会发展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如今,中山已经建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白色家电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拥有38个国家级产业基地。截至2019年,中山市高新技术企业增至2562家。
世界眼光,湾区意识。中山正高起点、高标准推进总面积175平方公里的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岐江新城建设,集聚优势资源打造“三核鼎立”的重大发展平台,更多科技型企业将落户中山。
2019年12月19日,中山科技大学筹建办公室揭牌,标志着中山科技大学的建设正式启动。
按计划,2021年底前,中山科技大学第一期建设完成并启用。同时,中山市人民政府与澳门科技大学合作筹办的香山大学也在推进中。高水平一流大学的出现将使中山的教育体系更完善,为中山的教育和科技事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未来,中山人不用去北上广等大城市,在家门口就可以读高水平大学,到更多科技型企业就业。
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富强之大经”正在中山变成现实。
新闻推荐
华帝股份公司热水器研发部资深经理邓飞忠 扎根中山17年 人才通道助圆梦
“我现在带着一批年轻人在搞研发,看着他们,就像当年的自己。”6月19日,华帝股份有限公司热水器研发部资深经理邓飞忠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