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政协召开专题座谈会就人才建设问题进行协商 营造归属感 留下适用才
5月9日,中山人才节项目之一——博士和博士后人才交流与科技项目对接活动启动。自人才政策24条新政发布以来,中山持续对外释放“爱才引才”的强烈信号。南方日报记者叶志文摄
“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无论是民生还是各方面的发展,都需要人才的支撑。”6月16日下午,在中山市政协与党政职能部门及企业共同召开的“集聚人才力量,重振中山虎威”专题协商座谈会上,中山市政协常委、民建市委委员吕建新发表了自己对中山市人才建设的见解。
今年以来,为掌握中山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政协中山市委会组成调研组,对中山高层次人才队伍(认定和评定高层次人才)建设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形成了“集聚人才力量,重振中山虎威”的调研课题。课题指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中山是重要节点城市,应超前谋划、认真落实好人才工作。既要吸引并留住高层次人才,又要推动高层次人才持续进步,为重振中山虎威、实现高质量崛起提供人才储备和人才支撑。
据了解,“集聚人才力量,重振中山虎威”是今年市政协服务大局的一个重要调研选题,希望为中山市人才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帮助,制定出更加完善、更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
●南方日报记者廖瀚
通讯员钟镇信
引才人才流入与经济发展呈良性互动
截至2019年底,中山累计认定和评定高层次人才2445人,包括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人才27人、“广东特支计划”人才10人。今年4月以来,中山市先后通过发布《关于加强人才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的具体措施》(下称“人才政策24条”)、举办人才节系列活动——博士和博士后人才交流与科技项目对接活动及粤港澳青年人才创新创业论坛等,释放“爱才引才”的强烈信号。
人才政策的升级是中山破解“人才之渴”的钥匙。去年,中山新增常住人口7万人,增量在珠三角排名第6位,增幅则排进了全省前5。从数据上看,中山的人口吸引力在珠三角仍具有一定竞争力。而近邻佛山市在人才上的强大吸力,也值得中山借鉴、学习。
在5月28日发布的《2020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中山连续4年位居“二线”之列。而相邻的佛山则首次入选“新一线城市”。在座谈会上,中山市政协委员、中山市道格拉斯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邓柱标认为,对人才的吸引力,是佛山跃升新一线城市的原因。
“去年佛山市新增人口25万人,排在全国大中城市第5位。从运营商的数据来看,佛山的外来人口仅次于苏州排在全国的第8位。”邓柱标说。与之对应的,佛山的产业集聚度也占据极大优势。碧桂园、美的、海天等各行业龙头企业,都聚集在佛山。在优质本土公司数量这一指标上,佛山排在新一线城市的第10位,甚至超过了武汉、郑州。
作为一家主营瓷砖的中山企业负责人,邓柱标对产业聚集地的“虹吸效应”感知明显:“我们每年都会在学校里招聘一些产业人才,但他们常将这份工作当做跳板,工作3年到5年后就会跳到瓷砖产业的聚集地佛山去。”
作为中山人,邓柱标在感情上希望将公司总部永远留在中山。他建议,中山未来应该就人才落户、租房购房、配偶就业、儿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人才全方位的政策优惠。他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出台关于总部企业在中山的人才优惠政策。
“我们都知道人才对中山经济的重要性。”中山市政协委员、市卫健局综合监督科副科长何俊杰说,“我认为,人才和中山的实体经济发展是互动关系。我认为,我们需要以破釜沉舟的勇气来搞好实体经济,人才、技术自然会汇聚到中山来,最终形成人才聚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在具体人才引进的定位问题上,中山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欧阳贵有表示,中山应该围绕产业和企业需求,紧扣中山的侨乡资源引进人才。
留才避免出现重建轻管重引轻用
“重视人才,用好人才是关键。”吕建新表示,人才建设不仅仅是人才引进的问题,各部门各企业还要找准人才定位,将现有的人才用好。在加大引才力度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使人才发挥作用,成为座谈会上讨论的焦点。
“中山应该建立好人才库、人才池,积极推进青年人才的储备计划。同时应该做好人才分类和情况摸底,为人才政策制定提供清晰的指引,避免出现重建轻管,重引轻用的情况。”在座谈会上,中山市政协常委、市知联会副会长、市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聂洪文提出以上建议。
在座谈会上,聂洪文、吕建新均表示,中山应该建立更好的人才沟通渠道,让人才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得到更好的表达。
“人才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有强烈的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中山市政协委员、中山广教教育培训中心校长张舒广说,“一方面我们要给予人才职业成长的空间。另一方面,要在经济建设领域给予他们发表专业意见的机会和舞台,让人才产生自豪感、归属感。”
归属感是中山能否留住人才的关键。今年的人才政策24条,内容包括提供人才幸福安居保障,鼓励和支持人才入户中山,完善人才子女教育保障,畅通高层次人才随迁配偶就业渠道,提升人才医疗保健服务,大力宣传激励突出贡献人才,持续培育中山青年人才。欧阳贵有表示,人才政策24条将主基调放在了做好现有人才的服务上。“当务之急,我们要把中山现有的人才留住、服务好,让他们发挥好作用,做好服务留住心。”
邓柱标认为,中山的人才工作,最大的难点在于“留人”这一环节。“安居乐业是人才的必要需求。人才在一个城市生活,会综合考量城市的环境、交通,生活的舒适度等,教育、医疗资源的供给也非常重要。”邓柱标说。
育才培养本土青年人才提升平台承载力
在“引新留旧”的同时,充分发掘、培育本土人才,是中山利用有限资源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一环。“引进外来人才,中山可能需要付出较高成本。”邓柱标说,“从我们企业的角度出发,中山需要很多类型的人才,包括营销、技术、财务等类型。”在适用性人才的培养上,中山的优势资源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集聚人才力量,重振中山虎威》调研报告中提出,加快吸引中山籍优秀学子、海外侨胞回流。人才政策24条新政提出“持续培养中山青年人才”。欧阳贵有表示,本土青年人才的培养包括本地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山生源大学生回归、对企业家的培养等。“抓住这些本土青年人才,就抓住了未来。”欧阳贵有说。
中山市政协委员、中山市铝创家居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景俊认为,相比珠三角发达城市,中山还不够有吸引力,可以以本土文化和乡情吸引更多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华人等高层次人才,让他们对中山拥有更多憧憬。他还提出,留创园应该对海归创业人员更进一步放开门槛。“人才不一定是现成的,我们可以先引进来,再在本地进行培养。”蔡景俊说。
截至2019年,中山全市共有省、市级创新科研团队42个,全市建成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1个,人才创新创业生态园网上服务云平台1个,市、镇两级创业基地37个,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及众创空间65个。未来,要承载更多本土、外来人才,中山势必要提升自身的平台承载力。
聂洪文以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为例,建议中山应积极争取建立综合性产学研平台。“我们需要一个将科技资源配置、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运营服务等功能集于一身,拥有育才、聚才、用才等效用的综合性平台。”聂洪文说。
新闻推荐
你家小区物业收费合理否? 业主“蒙查查” 物业“诉委屈”中山正在对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办法征集意见,业内建议推广小区电子投票系统促业主“当家做主”
中山正在对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办法征集意见,业内建议推广小区电子投票系统促业主“当家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