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岁高龄老人患上腹主动脉瘤 中山一院专家成功为其“拆弹”

信息时报 2020-05-28 01:11

信息时报讯 (记者 黄艳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 95岁高龄,患上了腹主动脉瘤,就像身上绑了一个不定时炸弹,随时危急生命。 近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及该院专家团队努力下成功实施了腔内修复手术,半小时内为患者成功“拆弹”。据了解,这是目前国内年龄最大的腹主动脉瘤患者成功开展腹主动脉瘤手术,该院做过最小的腹主动脉瘤患者年纪为17个月,目前已经长大成人15岁了。

为95岁高龄患者手术 医生需要一个“胆”

95岁的郭伯长期生活在汕尾陆丰,虽已年近百岁,但在家人的悉心照顾下,身体素质尚好,生活质量高。近日,郭伯在一次体检中发现了腹主动脉瘤,瘤体最大横径已经达到75mm。郭伯的孙子郭先生介绍,要不是体检,根本发现不了。“爷爷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任何症状,不痛不痒。体检发现后,我们查阅了一些资料后,在3月25日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院办理了入院”。

据了解,腹主动脉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肿瘤,但致命性却远远高于肿瘤。腹主动脉瘤就像个膨大的气球,只不过里面是流动的高压血流。“气球”在血流冲击作用下越来越大,一旦破裂,就会发生致命性的大出血并在很短时间内发生低血容量休克而导致死亡。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王深明教授介绍,该疾病好发于老年人,有三高的老人,有动脉硬化都可能引起腹主动脉瘤。平时没有症状,一旦出现腹痛、心痛等症状就说明动脉瘤要爆裂了,救治的希望大大减少。对于郭伯来说,体检及时发现是非常幸运的。但另一方面,该病例的年龄在国内是最高龄的患者,“患者高龄基础疾病多,面临的风险也就更大。对高龄患者进行手术,需要给医生一个"胆"。很多家属因为患者年龄大,会选择不做的。但是不做的后果显而易见,老伯的动脉瘤已经7.5厘米,临床上超过3厘米就有可能破裂,超过5厘米的必须手术。不手术的话,就是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破裂,一旦破裂就无救治可能”。王深明教授表示,郭伯的家属了解情况后,选择手术,家人给了医生一个“胆”。

半小时微创手术为患者“拆弹”

在住院检查中,检查发现郭伯还合并有房颤、COPD、冠心病。对于这样一位有着多种基础疾病的高龄患者,如何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并且平稳度过围手术期成为了重中之重。为了降低手术风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王深明教授、常光其教授、姚陈教授和麻醉科冯霞教授进行了反复讨论研究,多方共同参与术前讨论后确定了治疗方案——采用腔内介入的方法进行治疗。

经过对患者术前评估后,4月2日,由麻醉科肖颖教授和熊玮主治医师完成麻醉后,姚陈教授和武日东副教授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精准的介入手术技能,仅用半个多小时便成功隔绝了腹主动脉瘤,顺利完成了腔内修复手术。术后患者恢复迅速,经过特需二区丁美琳教授团队7天内科调理心肺功能,目前患者已顺利出院。患者家属郭先生介绍,“爷爷现在在家休养,日常行动和生活如同往常,平时还会看他喜爱看的书籍”。

王深明教授提醒,55岁以上的人群,建议每年进行彩超筛查动脉瘤,以便及时发现隐患。

新闻推荐

如何杜绝“黑护工”?市政协常委付四毛建议 出台针对性法规政策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

本报讯(记者周映夏)针对中山市目前尚无专门部门或机构对医院陪护人员进行规范管理,导致陪护服务质量参差、价格虚高的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