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洲村寻芳
当我们赶到上洲村的一个农庄的时候,太阳还刚露出半边脸,如少女般的羞涩。
农庄临水而建,三间两廊,相互通连,木架结构,松皮盖顶,简易之余,也可潜藏着主人钟情于古典的情怀。庄园四周翠竹林立,葳蕤蓬勃,以繁茂之势簇拥在周围。庭前的半亩荷塘在渺渺夕阳之下,像一个温婉的少妇尽显柔情,以一片片绿荷的温度为庄园增添几分姿色。
沿环山路而徐行。一边是别致的村庄,另一边是树木葱茏的上洲山。村庄不大,可布局有法有章。每一条与环山路连接的巷子干净、笔直,地面用青一色的方石铺设而成。路面平坦、光滑,既尽显美观大方,又不失古色古香。房屋或高或矮,或新或旧,然而由于规划有序,一间连着一间,整齐划一,沿巷而建,以井井有条的姿态彰显村人淳朴敦厚的品质。
庭前院后的龙眼、黄皮、芒果、南杉等树木也用别样的风姿告诉路人,它们也是村子的主人。偶一回头,一株簕杜鹃从阳台探出头,笑得灿然生辉;躲在一旁的茶花也不甘示弱,浅红的花瓣挂在脸上,藏在叶间,腼腆之色溢于言表……来到这里,仿佛进入了一段不曾惊扰的时光。一切都如此安详、自然、恬静,让一颗颗前往休憩的心灵回归平静。
屹立在环山路边的上洲碉楼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用它的张扬与高调告诉人们,她才是上洲村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清末民初的动荡时期,楼高20米,三层高,混凝土结构,单一防御功能,各层各面都设防射击口,顶部可瞭望。楼门低矮,锈迹斑斑,以一纸的斑驳诉说远去的沧桑与悲壮。碉楼在不同的时期发挥不同的作用。为保家安宁而兴建,因屡创日军而昭名,在抗战时期,为中山八区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与碉楼一路之隔的兰亭余公祠神情肃穆,端庄淡然,与伟岸挺拔的碉楼形成鲜明的对比。她内敛、沉稳,不露痕迹,不动声色,以博大的胸襟吞吐世间万象,笑看风云变幻。她建于清光绪十九年,三间三进,硬山顶,青砖墙。抗战前,曾用作天主教堂。后来,天主教神父冯虎民在这里建立上洲小学。抗日战争后期,日军接连溃败,收缩战线,残余日寇驻扎这里,伺机反击的同时,为出逃虎跳门做好准备。现在,上洲山的两侧还残留着日军当年未完工的洞穴。洞穴深幽曲折、昏暗无光,形如虎口,面目狰狞,是日军侵华和暴行不灭的明证。岁月悠悠,人事茫茫,当年壮怀激烈、义勇抗战的万丈豪情跃然纸上……
此去经年,浩荡如海的金戈铁马早已烟消云散。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新房洋楼如雨后春笋。我相信,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条新绿,每一句诗行都蕴藏着先辈们沸腾的鲜血与热情。
同行的友人摘下一朵梨花,嗅上一鼻,芬芳馥郁,喜不自禁。我想,或许这就是当年留下的革命种子,正以独特的方式发芽、蓬勃!
新闻推荐
围绕中心强监督履职为民显担当 市人大常委会聚焦“三农”工作,助推乡村振兴
农业、农村、农民,一直是“三农”工作的重点。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我们乡村振兴的建设目标。2019年,市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