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老板”罗子健的解忧书单 在《定位》中重新定位
每年三十本书,满足精神三大需求
罗子健的办公室就是一个小型图书馆,近3000多册图书涵盖了方方面面。毛姆曾经写过一本书《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罗子健说,他不仅把阅读当做避难所,书籍也是他人生的指路明灯,是提高认知能力的训练场。“这些年无论出差还是旅行,我一般最少带三本书。一本文学类,一本经营类的,一本历史哲学类的。我渴望得到多方面的营养,它能让我看清世界、认识自己。”
罗子健每年都给自己定下阅读计划——平均30本书,精读10本,且要做读书笔记。在疫情宅家期间,他几乎已经提前完成了今年的读书计划,23本书里有“好玩的书”——适合随手翻翻的爽文、“喜欢的书”——需要吸收营养的文史哲类专著,“专业的书”——需要以此谋生的商业类书籍。
在罗子健看来,读书是灵魂的需要,就像吃饭是身体的需要一样。“因愉悦而读书时,就读自己喜欢的闲书,可能是历史趣闻,可能是李大眼、刘原、三宝、蔡澜以及一些时政杂谈,有点像逛街时吃冰糖葫芦或者麻辣烫,就图一时兴起,一时痛快。因为爱好而读的主要是读文史哲,因为我热爱写作,并希望能写得更好,我必须扩大自己的阅读量,提升自己的鉴赏力。我认为鉴赏力对中层次的写作者来说是很有帮助的,至于是否能提升自己的创造力,还需要在某一个时刻得到"神谕"。因为工作需要,我还会读一些营销、设计、品牌、经营类的书。这是一个需要极度专业才能生存的时代,不想被淘汰,自然就要不断学习,让自己变得更专业,专业知识无疑是自然化竞争中最锋利的武器。有人说,要么做自己喜欢的事,要么喜欢自己正在做的事。我很幸运,正在做的事也是我喜欢的。”他认为,读书不只是为了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明白道理。学过的知识只有自我整理后才能变成认知,而认知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最重要的区别。所有的“成功”不过是认知能力的“变现”。
有不少人问过罗子健两个问题:“做企业需要绝对的理性,而文学又是如此感性,你是怎么平衡的?”,“不管是企业经营还是文学创作,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你的时间从哪来?”罗子健说:“文学创作和企业经营,看起来是矛盾的,事实上都需要对环境敏锐的感受力,和对完美的执着追求,因此理性与感性是共生共荣、互为补充的,一旦它们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不存在没有时间的问题了。充分利用好时间的边角余料就好了。”
从《活法》到《定位》,领悟企业经营之道
当下,新冠肺炎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显而易见,罗子健许多生意伙伴跟他说,从来没有像今年这样难过。“危机虽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不确定性,但是我们公司并没有感到焦虑、不安和恐惧,反而是利用这次危机,在内部进行了很好的思想统一和组织调整。大家也可以停下来好好思考机会和出路,毕竟环境不同了。”
罗子健介绍说,他一直推崇稻盛和夫企业经营哲学,尤其体现在《活法》一书中,它给了他做人和做企业基本的“魂”,而有“美国营销《圣经》”之称的艾·里斯与杰克特劳特所著《定位》,则为企业面对当下的困境指明方向。
对于《活法》的精神,罗子健以一言蔽之——敬天爱人。所谓敬天,就是依循自然之理、人间之正道——亦即天道,与人为善。换言之,就是“坚持正确的做人之道”;所谓爱人,就是摈弃一己私欲,体恤他人,持“利他”之心。拥有佛教信仰的稻盛和夫被称之为商界中的哲学家,他曾受西乡隆盛的影响,他的工作室一直悬挂着“明治维新三杰”之一西乡隆盛所书“敬天爱人”的临摹之作。而西乡隆盛则深受中国王阳明“心学”的影响,心学的核心是“致良知”,天理即良知,阳明先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正是西乡隆盛“敬天爱人”的哲学源泉。心学讲究“事上练”,稻盛和夫极力推崇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依靠工作来磨炼心智,也是源自于此。罗子健也把“敬天爱人”四个字悬挂在了办公室里,时常对照,凝神聚气,提醒自己。
而《定位》无疑给了罗子健一剂良方。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它揭示了现代企业经营的本质——争夺顾客,“如何让你与众不同?定位清晰,方向明确,才能走得更稳。这种与众不同,不是自我感觉与众不同,而是客户觉得你与众不同,从前我对"诗人老板"这个标签很避讳,但是想想,这是别人的认知,而这种认知也没什么不好,因为它让我与众不同,让我从人群中走出来。”而再回到自己的事业,在制造业竞争白热化的光景,罗子健曾想做点全类型产品,但现在他给企业重新定位:聚焦核心业务猛火灶,专为热爱爆炒的家庭提供灶具,成为这个领域的“独角兽”,“当你搞清楚你是谁,你想成为谁后,接下来就可以做减法,该砍的砍,专心致志往目标奋斗了。”
本/本报记者 冷启迪
图/本报记者 孙俊军
新闻推荐
《中顺大围福兴石龙堤段达标加固及河岸整治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登报公示内容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生态环境部令第4号)的要求,为公开本项目的环境信息和强化社会监督,征求该建设项目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