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新基建” 重塑“芯企业” 广东工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吴剑辉为中山中小企业转型支招
在中山加快高质量崛起中,中山小微企业如何借助“新基建”机遇调整结构?突破经济下行压力的发力点在哪里?5月13日,记者就相关话题专访了中山市香山智库研究院特邀顾问、广东工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吴剑辉。
文/图 本报记者 谭华健
■专家简介
吴剑辉,中山市香山智库研究院特邀顾问,广东工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经济系教授,广东制造业大数据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广东工业大学产业与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副主任,兼任多家企业顾问。主要研究领域为产业经济、制度经济、科技金融。
如何借力“新基建”?
●记者:您长期从事数字经济研究,“新基建”对中小微企业来说有哪些机遇?中山专业镇特色产业鲜明,但也面临着转型升级之痛,这次能否借“新基建”之机,加快专业镇内的中小微企业升级?
◎吴剑辉:新基建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也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快车道。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新基建带来产业数字化和企业智能化机遇。
中山专业镇中小微企业能否借“新基建”之机,加快企业智能升级,关键取决于三种能力:一是数字治理与政府数字服务能力。数字治理通过顶层设计、基层创新、技术支撑等方面打破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壁垒,为社会提供共享数据、再造服务流程、优化服务供给,服务创新促进资源配置效率优化,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和智能升级。二是数字产业化与抓住新基建建设先机能力。通过新基建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基础设施体系,打造全面互联互通的人机物工业互联网。中山市中小微企业利用粤港澳大湾区新基建建设的先发优势,把握先机机遇,为企业智能升级赋能。三是产业数字化与企业智能化升级能力。中山市中小微企业抓住传统产业和数字技术共建融合为契机,推动企业供给侧和需求侧运营流程标准化和数字化,促进中山市产业集群及其产业链上下游的全要素数字化改造,提升企业效率、强化价值创造和赋能智能升级,催生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等商业模式,促使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
如何用好安商政策?
●记者:根据“稳企安商年”各项工作部署,中山推出了“稳企安商20条”“抗疫贷”等各类政策。中小微企业如何用好这些政策“组合拳”?
◎吴剑辉:受此次疫情的影响,大多数企业延迟复工,经济面临严峻考验。很多企业存在税负压力大,资金短缺、订单下滑等问题。为此,中山市推出“稳企安商20条”,实施减税、减租,金融扶持等各种政策,对中小微企业应对疫情危机提供了很大帮助。
中小微企业要更好地用好这些政策“组合拳”,需提升三种能力:一是商业形态转换加快,提升互联网运用能力。企业要善于运用互联网工具实现产业链跨界融合,连接优质资源,优化企业业务模式、产品架构与产品规则,加快商业形态转换,满足顾客深层次需求,为顾客创造价值和传递价值。二是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升级群体创新能力。发挥中山市专业镇产业集群优势,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如战略协同、组织协同、资源协同和制度协同,加强与内外部纵向合作、横向合作、产学研合作、公共服务平台合作,推送知识和信息在集群内的交流和传播,促进群体创新。三是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增强抗风险能力。从产业供应链角度出发,对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供应链金融支持,保证“供—产—销”运营模式正常运作,实现“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流合一,减少流动性风险、资金链断裂风险和信息不对称风险。
如何调整产业结构?
●记者: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小微企业表现被动。中山市场主体有42万家但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疫情增加了中山产业结构调整的紧迫性。中山要打赢经济翻身仗、重振虎威,加快高质量崛起,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该如何加速?
◎吴剑辉:经济下行压力之下,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远,“轻资产”与“劳动密集型”属性、经营与融资双重弱势让中小微企业难以抵御突发风险。
中山市要打赢经济翻身仗,需要有三个方面的产业结构调整举措:一是夯实制造业基础,促进高质量发展。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从各个层面加强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特别在服务创新方面,以产业调整与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切实转变治理方式。二是加快数字经济发展,为产业发展赋能。围绕“数字化治理、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三条主线,在数据治理、数据应用、产业发展、生态培育等方面开展创新试验,加快产业升级。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完善现代服务业政策体系,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着力发展检验检测、研发创新、新兴信息技术服务、现代金融、高端商务商贸、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
如何寻找突破点?
●记者:从首季经济数据来看,中山面临的压力不小,下一步如何找准点,寻找新突破?特别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新技术拉动经济增长,能否有更大的作为?
◎吴剑辉:首先要找到形成发展困境的根本原因。在我看来,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过度依赖需求侧政策驱动发展,数量规模容易遇到瓶颈。长期大规模财政政策、投资政策等措施,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但容易滋生资产价格虚高,助长经济投机行为,反过来吞噬实体经济发展动能。二是供给侧创新驱动不足,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泉缺失。供给侧政策是经济增长最根本的动力源泉,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深圳就是因为当年在资本、土地、人才、技术等市场一系列供给侧改革,才有今天深圳的成就和地位。
中山市今天面临着供给侧存量中端、增量不足的尴尬局面,要打破这一局面,唯有在供给侧政策方面“破”和“立”两手抓,才能找到新的突破口。没有这种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难以做到以点带面,形成经济发展有力的动力支撑,发挥更大的作用空间。
新闻推荐
“延续服务”提升护理内涵 黄圃医院以病人为中心推出优质护理服务
昨日是护士节,中山市黄圃人民医院(简称黄圃医院)开展了系列活动表彰、褒扬优秀护士,激励护士们继续弘扬南丁格尔精神,以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