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归来再出征 白衣勇士接力援塞3位专家来自中山一院,带着ECMO视频教程前往,侧重危重症救治

南方都市报 2020-05-04 06:03

[摘要]3位专家来自中山一院,带着ECMO视频教程前往,侧重危重症救治

大家在中国赴塞尔维亚抗疫专家组出发仪式上合影。

5月2日,由中山一院派出的危重症护理专家成守珍、医院感控专家刘大钺、呼吸危重症专家唐可京3位教授接力驰援塞尔维亚,与广东援塞医疗队归国专家无缝对接。成守珍、刘大钺两位,刚刚才结束了支援武汉工作。

“目前当地疫情也进入到了重症、危重症救治的关键时段,我们带去了包括ECMO操作使用视频之类的资料进行分享”,当日下午,中山一院举行了简单、隆重的欢送仪式,为3名援塞专家壮行。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周紫霄,中山大学副校长、中山一院院长肖海鹏,党委书记骆腾等出席活动,并现场寄语“等待你们凯旋”。

寄语:做好防护,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工作

陈春声在讲话中指出,此次三位专家接力援塞,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肩负着塞尔维亚人民的期待,寄望3位专家不辱使命,圆满完成支援任务,早日平安归来。

周紫霄表示,自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援塞后,塞方对中国专家组的支援工作十分肯定,她希望3位专家继续把中国成功的抗疫经验带到塞尔维亚,指导对方更好地开展后续抗疫工作。“有一点必须注意的是,那就是我们的专家一定要做好防控,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工作。”

肖海鹏表示,3位专家披挂出征塞尔维亚,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希望他们不负重托,勇挑重担,与塞尔维亚人民精诚合作,共同打赢这场全人类的无硝烟的战争。“期待着你们凯旋”。

成守珍:带去湖北抗疫一线的呼吸康复理念

中山一院郭禹标教授、熊艳教授、省医侯彩兰教授回国后,中国援助塞尔维亚抗疫医疗专家组3名专家接力启程。这三名专家都来自中山一院,其中成守珍、刘大钺两名专家参加过支援武汉抗疫医疗队,唐可京教授则是中山一院新冠肺炎防治专家组成员,他们带着丰富的实战经验奔赴塞尔维亚,与第一批队员无缝对接。

成守珍,主任护师,硕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第26届中华护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华护理学会呼吸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成守珍与130多名队员奋战了60多天,被队员们称为“领头羊”“定海神针”。

此次再战塞尔维亚也是她主动请缨。她说:“呼吸重症护理是我的专业,当党和国家需要我出征援塞时,我职责所在,责无旁贷。”她表示,塞国的疫情防控进入以重症、危重症救治为主的阶段。根据武汉经验,在重症、危重症方面,呼吸康复和系统的营养支持,对重症救治意义重大。“这也是我此行将去分享的主要内容之一。”

刘大钺:我们带去了8G的视频资料

刘大钺是广东第一批援助武汉的专家,除夕夜奔赴武汉汉口医院,是第一个进入汉口病区的控感专家。在他的带领下,医疗队建立了规范的感控一系列制度,培训人员上千人次,圆满完成了“打胜仗,零感染,把队员们一个不少地带回来”的任务。

对于这次出征,他将其比喻为一场阻击战,“敌情已十分明确了,第一批中国抗疫专家组已经在塞尔维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已经做好充分准备,负责疫情收官工作。”

据悉,3位专家此行带去的物资、资料不少,其中有关新冠肺炎救治、防控领域的最新资讯就有超过8G。“其中不少有英文版的ECMO使用、操作视频,是我们请来专门翻译人员录制的。”

唐可京:如有需要将启动远程会诊

从武汉到荆州,作为呼吸危重症专家的唐可京教授,一直主动请缨并在等候召唤,一直在待命状态。她2003年曾参与抗击非典疫情,新冠肺炎暴发以来,她参与患者的会诊和排查工作,为全院员工开展疫情防控授课和培训,并通过医院互联网发热门诊,为线上患者提供咨询服务,在疫情防控方面有丰富经验。

她表示,目前塞尔维亚的疫情得到了初步控制,后续面临着复工复产、防止疫情反弹的问题,专家组到达塞国后会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防控指导。“如果当地的重症、危重症病例救治有需要时,我们将通过远程会诊体系,启动与祖国、广东、中山大学的远程连接,用远程会诊这一模式帮助当地的病患。”

延伸阅读

塞尔维亚向中国专家组颁发“保卫国家”奖章

在郭禹标、熊艳、侯彩兰3位专家回国之前,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总理布尔纳比奇分别会见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感谢专家组为塞国抗疫工作辛勤付出,给塞方带来了疫情防控的宝贵知识和经验。塞尔维亚国防部长武林在卫队之家为中国援助塞尔维亚抗疫专家组颁发象征“保卫国家”的最高荣誉奖章,以表彰中国医疗队在帮助塞尔维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作出的杰出贡献和辛苦努力。

中国专家抗疫经验在塞尔维亚受到“热捧”。郭禹标、熊艳携带的防疫资料U盘里面准备了感控实践课件、英文版防治指南和规范、个人防护培训视频等资料,“开始只带了5个,现在已经扩充到了30个。”熊艳教授说,专家们还根据当地情况对U盘内容进行了扩充。

专家进入隔离病区时,在隔离服上写上“姓氏拼音+中国”字样,这一细节被当地民众点赞。“很多塞尔维亚都认识‘中国’两个字,传递了两国之间铁杆兄弟情谊。”郭禹标说。40多个日夜,中国专家为塞尔维亚带来了中国经验中国方案,推动塞方组建两座病毒检测实验室、多个方舱医院,指导危重症患者救治。在专家们努力下,塞尔维亚危重症患者早期识别能力得到提升,死亡率明显下降。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

摄影:南都记者 冯宙锋

新闻推荐

同样的五一 不变的坚守 公交车司机杨金欧15年如一日坚守岗位

为了避免拥堵,不少市民在“五一”期间会选择公交出行。因此,“五一”期间对于公交车司机来说无疑是最忙碌的一段时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