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书的那些琐事

梅州日报 2020-05-01 08:50

●陈华

对喜欢阅读的人来说,书是精神食粮,是心灵寄托,是励志指南,是治疗孤寂的最好良药。

小时候,最爱去的地方除了中山公园就是新华书店,每次看到书架上摆放着整齐划一的书,就好像看见一盘盘色香味美的佳肴,垂涎欲滴的。但口袋里屈指可数的零花钱常常令我望书兴叹,黯然神伤。私下安慰自己:“等攒够钱再回来。” 可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等折回时,往往已“名花有主”!童年就在懊恼与希望与期许中度过。

书的来源渠道很多,有犒劳自己,有长辈奖励,有参加某项活动的赠予……书来之不易,也备感珍惜,开启新书的第一件事便是在扉页上端端正正写上自己的 “尊姓大名”,并压上年月日,以便留个印记。为让书流转阅读过程中不会忘记归还,还不忘备注:“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爱书人会惜书,女孩子爱臭美,为了保证书的整洁,想方设法从别处找来海报,包装纸、书皮等进行包扎,穿上“外套”的书果然经久耐用,多年后拆开封皮,书依旧崭新如初。

有人说:“折痕越多证明被阅读时间越长。”我不以为然,我喜欢用书签记录阅读进度,避免了书纸的褶皱裂痕。书签的种类形形色色:精美的、经济的、实惠的、哪怕是废旧的硬纸或是落叶标本也可“变废为宝”;记忆中最奢侈的便是直接把崭新的钞票夹在书里面,让花花绿绿的钞票保持平整的同时又可以充当书签的价值,确乎两全其美。有因便有果,某次整理书籍时,不经意在一本书里找到一张两元的新钞,喜出望外,继而又担心会不会还有其他票子夹在别处?会不会被当作废品处理,抑或被打成纸浆?

游走记忆长河,与书头痛的事还真不少。

20世纪90年代初到省城学习,朋友说北京路是最繁华的商业集聚地,便决定抽时间去逛逛。那时北京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沿着骑楼漫步,视线被一间间书店吸引了,这里汇集了各类专业书店。知道父亲喜欢古书,便想看有无适合的带回去做个手信。果然在书架上找到了一本设计新颖,古色古香的《唐诗三百首》线装书,便取在手中,服务员好心提醒“难得有货哦,还有同系列的《宋词三百首》,如果要买就买一套”。仔细想是道理,决定全都要下来,可是当收银员抬起头说:“一共100元。”我大吃一惊!吐了吐舌,每个月工资收入才多少啊!我征询服务员可不可只买一本?服务员还是坚持:“要买就买一套,剩下一本不好卖。”摸摸口袋,我只好灰溜溜地走出店门。

多年后跟懂收藏的文友说起这事,他连连几声可惜了,据说这套线装书有一定的收藏价值,目前市面上有收藏家开出了八千至1万元左右的收购价……我的心再次跌宕。

与书七零八碎的琐事不少,高兴的,激动的,得意的,失意的,姑且存在。回忆总是带有情感,也总会删减一些不快,为的是让爱书的初心始终保持饱满、圆润、滚烫、炽热!

新闻推荐

商户占用公共停车位 屡教不改将被顶格处罚 本月起中心城区将开展违法占用城市道路整治行动

本报讯(记者王伟)记者昨日从市城管和综合执法局获悉,为重振城市管理虎威,提升市容市貌,解决停车难题,根据今年出台的《中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