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既定格局里摆脱出来,激发创造性转化的活力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讲坛现场嘉宾(左起):胡辉华(暨南大学教授)、郑开(北京大学教授)、陈少明(中山大学教授)、吴重庆(中山大学教授)吴小攀 摄
洞见
□郑开
从“德”到“道”
从“德-礼”到“道-法”,要从这样的线索来理解中国早期思想史的激荡。思想史的激荡主要与社会、政治的结构性变动有关,社会、政治结构性的变动引发的激荡才是真正的激荡。
“道德”、“礼法”这些词都是中国历史文化里非常重要的核心的词汇、关键词。也就是说,在中国的思想世界里,它们是重要的坐标。如果说中国文化的思想有什么特点,那它就是讲道德的思想;要说中国传统社会有什么特点,那它就是礼法杂糅。无论是讨论政治问题,还是讨论社会、家庭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都离不开这样的坐标系。但是我们马上就会发现,把“德-礼”结合在一起讲,它的必然性在哪里?把“道-法”结合在一起讲,它的必然性在哪里?然后进一步讨论,从“德-礼”的匹配关系,向“道-法”的匹配关系演进。这种演进就是我这本小书《道家政治哲学发微》的理论视野,也可以说是一种著述的志趣。
殷周之际是一条很重要的历史分界线,西周初年周公、少公开始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华文明是一个礼乐文明的特点。“德”在西周之前没有这样的字,也没有这样的一些观念,这个观念从西周开始。因此,从西周以来的思想史,最早的这段中国思想史,可以称之为“德”的时代,因为它的唯一主题就是“德”。到了春秋战国之交,可以称之为第二条历史分界线,在这样一条分界线上产生了哲学。我们把这样的一种酝酿和发展的过程,称之为“哲学的突破口”。哲学的突破面临的世界,就是孔子说的礼崩乐坏的现实。因此,他提出的应对办法就是以周礼的标准要求自己,克己复礼,回到周礼。
道家讲的“道”是一个哲学思考的产物,无为或者无名这样层面的问题实际上是一切制度设施,不管是哪种制度,它都是物。一切现实社会的实在,比如制度,它也是物的范畴,一切物都有实在性,也有它的局限性。也就有它的说,世界上没有哪一种东西是完满的,或者哪一种药是灵丹妙药,可以包治百病。
“道德”大于“仁义”
那么,有了这样的观念,道家就不会说礼乐文明具有恒久的价值。道家哲学的核心也是讲“道德”,但是和儒家讲的“道德”不一样,儒家讲的“道德”基本是通过仁义来理解。到了秦汉以后,儒家讲的“道德”就转化成仁义问题,实际上道家讲的“道德”含义更广阔一些。“道德”不同于“仁义”,《老子》的十八、十九章里讲“绝巧弃利”,为什么把好的东西要去掉呢?其实它隐含的意思是说仁义不是最经久的价值,不是最根本的价值,最根本的价值是“道”和“德”。所以儒家做的工作是要在“道”和“德”之间画一个等号,道家说你不能画等号,“道德”和“仁义”之间要画一个大于号,“道德”是大于“仁义”的,要把“仁义”放在“道”和“德”之前那是本末倒置。它隐含的意思是“仁义”这套观念可以改变。
道家在思想上显示出一种非常灵活的姿态,这些新的思考给我们带来一些特别灵活、特别睿智的财富。春秋战国之交,各种各样的哲学家们开始基于旧时之弊,思考解决实际问题,道家也概莫能外。在诸子百家的时代,或者说从孔子和老子开始,中国的思想史进入了哲学的时代,“道”这个概念经过淬火和提炼,它成为哲学时代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概念,围绕这个概念形成一些复杂的理论,支配了中国思想史长达两千多年。一直到今天,我们要是讲中国的哲学,如果要有什么建设性思考,也离不开这样的概念。换言之,“道”的概念及其理论体现了哲学突破以来最深刻、最具有理论高度的这样一种思考。
“道”和“法”的结合
从春秋时代到战国年间,“法”的观念出现,变法首先就是把周礼那些不适应于现实发展的东西修正,调整,变得越来越合理。所有针对礼的改变所形成的新的要素,都统称之为“法”。所以“法”的第一步其实是对“礼”的调整、补充、改变。
在道家一脉思想系统中,“道”和“法”的结合是非常有意义的。“道”是一个很抽象的学理,“法”是一个很现实的体现,“道”和“法”怎样才能结合在一起?最典型的就是“道生法”,“道”怎么能生“法”呢?一个抽象的观念生产出现实的法律、社会、政治的制度。其实,意思是“法”依据的是抽象的原理,也就是说,现实“法”的运动,需要精神上或者理论上的支撑。
从“德-礼”到“道-法”,这是一个历史的趋势,也就是说,进入秦汉以后,推动历史进程的基本上不是儒家,而是道家、法家。到了秦汉之后,礼法之争有增无减,各种各样的讨论非常多,儒法之争愈演愈烈,这些都是表象,实际上就是从“德—礼”到“道—法”的演变。
用“道”的概念语言来讲抽象的理念,要求我们要有一种精神上的准备,要打破现实的格局,从既定的格局里摆脱出来,这样才能激发创造性转化的活力,在思想上能释放更多的自由思考的空间,在生活或者制度上,有更自觉的意识去创造新的东西。这种力量的推进,奠定了从秦汉以来统一的郡县制国家,这种形态持续了大概两千多年。这个遗产非常重要,今天我们还生活在传统文化各种各样的语序下,谈论从“德-礼”到“道-法”的历史很有意义。
日前,北京大学教授郑开携新书《道家政治哲学发微》出席在广州购书中心举办的北大博雅讲坛,讲述中国早期思想史从“德-礼”到“道-法”的演变,本次讲坛活动由暨南大学教授胡辉华主持。
新闻推荐
羊城晚报讯记者林翎,通讯员曾毅峰、高明国、孙翔报道:4月16日下午,中山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全市疫情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