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那个生猛如斯的年代 读吕伟雄的《我生命中的夏天》
时下,中山的经济社会发展又来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每一个敬畏历史的人都希望能从历史的烟云中获得某种启示。对于一个曾经先行一步的“老先进”地级市而言,寻找某种失落已久的精神原乡,更显得尤为迫切。这意味着阅读回忆录或地方史不仅仅是智识上的愉悦,还隐含着极为重要的现实关怀。
对当下的中山人而言,很多人都想知道,曾经让中山先行一步,而今天又已失落难觅的精神究竟是什么?读完吕伟雄先生的《我生命中的夏天》之后,我似乎找到了答案。或许,可以用一个不那么文雅,但颇具地方语言特色的词来概括它,那就是粤语中的“生猛”。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生猛指活蹦乱跳的(鱼虾等)”。“生猛”一词,本来是用来形容活蹦乱跳的海鲜。“生”就是活蹦乱跳;“猛”就是猛烈、勇猛、铆足了劲。
“生猛”和“敢为天下先”以及最近的“少年中山”说法应该是一体两面的。只不过“生猛”更形象、更具画面感、更具地域特色,是彼时中山人行动风格真实而生动的“写生”。从某种意义上说,“生猛”或许也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精神与行为气质。没有“生猛的年代”,哪来“生猛的文字”与“生猛的往事”?
彼时,中山的诸多做法均是全国全省“头啖汤”,曾领一时之风骚。比如,中山的城市规划、垃圾清运、联合国人居奖、市长接待群众日、慈善万人行、长江游乐场……这样的名单还可以列很长。
问题来了,中山是怎样才尝到了这些“头啖汤”?或许有人会说,当时的中山就是因为“敢为天下先”才能尝到这些“头啖汤”。确实如此。但值得注意的是,“敢为天下先”可能更多的是思想上的解放。除了思想解放之外,行动上的“生猛”其实也极端重要。“敏于思”和“敏于行”是扁担的两头,顾此失彼的“一头沉”,不可能打破坚冰、行稳致远。换句话说,有了行动上的生猛,才有吃第一只螃蟹的资格。
在新时代,要实现弯道超车、超常规发展,更要呼唤合法合规的“生猛”操作风格。我们一直在寻寻觅觅的,正是灯火阑珊处、失落已久的“生猛精神”。或许每一个中山人都应读一读这本书,给自己一个重访那个生猛年代的机会。通过这些生猛文字重建起来的生猛现场,重访荡气回肠的生猛往事,重新拜访现在看来已经有点陌生的“生猛的中山人”,重新触摸敢为人先、实事求是、说干就干、只争朝夕、百折不回的“生猛精神”。
新闻推荐
2020年省属企业地市国资委负责人电视电话会议召开 稳中求进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
本报讯(记者黄启艳)17日下午,广东省召开2020年省属企业地市国资委负责人电视电话会议,会议主要总结了2019年工作并部署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