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出口“急刹车”企业向内找动力 受全球疫情蔓延影响,中山市纺织服装业积极应对,寻求发展之路
■外贸订单踩下“急刹车”
“截至日前,我们的订单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0%,缩减了一两千万元订单。”中山市英达服饰有限公司(下称英达服饰)总经理王耿潮介绍,英达服饰2005年成立,是一家开发、生产和销售牛仔休闲服饰的企业,产品主要销往美国、比利时、意大利等地。
对于英达服饰而言,每年的春节后至5月份之前是外贸出口的高峰。今年3月,公司还加工了一批外贸订单,并已发货到了海外。但受疫情影响,目前还未收到货款。除了这笔去年的订单之外,该公司今年没有接到任何外贸订单。他无奈地说,到下半年是否有好转还有待观察。
与王耿潮一样,中山一家为国内外品牌服饰提供梭织面料的企业也遇到了外贸订单“急刹车”。走进该织布厂的生产加工车间,只见仓库内堆满了各式面料。“订货会至今还没有开,跟我们合作的国内外品牌商今年还未下订单。”该厂刘工介绍,以往各服装品牌企业已开完订货会,已下发了秋冬季的服装所需的面料订单,今年要看疫情的情况,现在只好等待。
据中山市纺织工程学会会长黄明华介绍,受外贸订单影响的服装企业还有一定的量。比如,一家产品仅出口美国的服装企业,订单量下降了95%,截至日前还未复工。
■加速向高质量和自动化生产发展
面对外贸订单的“急刹车”,一些服装企业主动探索新的发展出路,“转战”国内市场,或者转为加工。
英达服饰的内外销订单数量各占一半,外贸受影响后,该公司迅速转向内销为主。“在内销订单中,靠电商带来的订单占了30%,电商订单数量不多,而且要求速度快,因此想要做好并不简单,必须要有快速反应机制才行。”王耿潮说。
对于王耿潮而言,想要做好内销订单,除了快还要质量过关。“现在国内订单虽然受影响不大,但是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了。”王耿潮表示,现在一定要做年轻人的生意,不斗价格,要看质量和牌子。
与制衣厂相比,中山市织布厂的数量则要少得多,织布厂投入大,门槛高,转产的难度更大。如今,上述梭织面料企业只好利用自身厂房、机器优势,从直接卖面料给品牌服装厂转向为布行进行订单加工,获得相应加工费,以维持企业运转。刘工算了一笔账,现在每月工资、厂房租金、电费等各项费用加起来需要100多万元的开支,企业压力大,致使他们不得不求“变”。现在刘工所在的梭织面料厂已经为4-5个大型布行代工,每月可以获得100多万元的收入,基本达到收支平衡。
文/图 本报记者 谭华健
见习记者 陈雪琴
新闻推荐
中山市高中拟组建高水平运动队 招生计划原则上不超过当年学校统招生总数的3%,方案正征集意见
扫码看具体方案本报讯(记者唐益)今后,初三学生升入高中或将多一种“上升渠道”。日前,市教体局就《中山市高中阶段学校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