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样本 多措并举织密立体防护网
东区志愿者参与社区健康监测点疫情防控工作。郑建邦摄
“今天测量的体温是多少?是否有咳嗽、流鼻涕、发热等症状?”从疫情发生之初,中山市东区长江三溪社区、花苑社区等多个社区防疫工作者每天不间断地给登记在册的数百位疫情监测对象拨打视频电话,询问这些人员的身体状况以及生活需求。一场无声的抗击疫情的战役已悄然在东区的多个社区打响了。
自1月24日,中山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开始,中山市东区率先成立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全面统筹防疫工作。其中,开设指挥部工作专班,下设7个组,设立企业复工专班,下设5个组,共同制定出台《东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确保防疫指令清晰,落实有力。
春节期间,中山市东区的专班工作人员、公安人员、卫计人员、社区干部全部取消休假,下沉到社区、经联社、企业、商圈、市场、车站等,累计出动人员4000多人次。制定实施东区疫情防控分片包干制度,东区疫情防控总指挥、党工委书记周俊峰和东区疫情防控常务副总指挥、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郭卫华等党政领导班子以上率下,带领全区332名区机关党员干部下沉到社区326个网格开展防控工作。他们通过全面走访入户、“红黄绿”三级分类监测、发动楼幢志愿者……用温情与智慧织起了一张基层疫情防控的大网,正与这座城市共进退,共打一场“疫情之战”。
撰文:曾艳春通讯员东宣
网格化入户摸查党员先锋推动群防群治
东区基层社区在落实疫情防控的网格化管理方面,早已形成以党员当先锋代表,群防群治谋合力的局面,以14个基层党委、280个党支部为战斗堡垒,发动1500多名党员、民兵、治安员、志愿者群体等到社区一线开展防疫工作,每个健康监测点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岗,指定一名党员负责人作为班长起带领作用,形成疫情防控强大合力。
“一户一档,以户为单位,全面排查,看是否有疫情发生地相关接触史。”中山市东区花苑社区党委委员颜鹏介绍,中山启动一级响应后,花苑社区马上发动辖区内的党员和社区干部,分成小组进行网格化摸查,每一个小组敲门入户,询问是否有疫情发生地接触史。
花苑社区是城中心老社区,都是开放式小区,没有物业管理,所有的入户走访都要靠社区工作人员的双腿,但是基层社区人手有限,这个时候,党员的力量发挥出重要作用。
“花苑社区发动社区党员,连同东区党工委机关党员、东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安派出所共同参与。最高峰分了20个小组,每个小组平均一个下午能走5条楼梯。按照一条楼梯7层,一层两至三户算,一个下午能走近100户。”中山市东区花苑社区党委书记黄敏锐说。
走访入户的压力来源于疫情发生之初,此时的基层干部对于社区疫情情况几乎一无所知。因此从1月25日大年初一开始,辖区内的党组织党员干部、东区机关第一支部党员、东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公安人员及志愿管家党员等组成多个3人小分队开展网格化入户走访,连续入户走访了5天,终于完成了430条梯,4000余户居民家中走访和宣传。
通过走访筛查,社区对有疫情发生地接触史的居民,进行一人一档登记,点对点跟进,督促进行居家隔离。然而居家隔离仅仅是入户走访的第一步,借助庞大党员群体的力量,社区得以实现对居家隔离家庭后续随访。
三级分类登记基层措施助力工作落实落细
在中山市东区,本地住户及外来租户众多,如何快速摸清底数、排查情况成为疫情防控的关键。仅仅依靠入户排查难以实现持久有序的动态管理。为把防疫工作落实落细,不少社区探索出灵活化的管理模式,如“红黄绿”三级分类登记。
以东区的另一社区——长江三溪社区为例,户籍人口近17000人,流动人口5000到6000人。“这么大的体量,光靠20个社区工作人员和8个医务人员是难以开展疫情防控的,必须联动织一张大网。”长江三溪社区党委书记邱芭琳说。
因此,自1月25日(即年初一)下午起,长江三溪社区的一批基础防疫工作者,当即成立了防疫工作中心小组。由社区党委牵头,社区、公安、卫生服务中心组成3人小组,开展健康服务入户走访工作,责任到人、联系到户,发动栋长、小区物业配合做好信息收集登记,实现地毯式排查。当日傍晚,该小组针对辖区内居民,发出一万余条疫情防控短信,社区宣传覆盖9000余人。
通过入户排查、核实,长江三溪社区对最早的一批监测对象进行登记,实现“一人一档案”。然而,疫情发生以来,随着市民对疫情防控的意识增强,举报案例激增。在日增的海量爆料中,存在着不少重复爆料或虚假消息,为了更高效监测疫情,邱芭琳与多位基层防疫工作者想到了一个妙招。
根据医务人员的指引,该社区在中山市率先提出“红黄绿”三级分类监测方法,即把百余位疫情监测对象分为“红黄绿”三类登记。“红”列为一级监测对象,主要包括曾长时间待在疫情发生地、曾接触确诊病例及疑似病例、曾接触到疫情发生地人员的居民。“黄”列为二级监测对象,主要包括因乘坐交通工具,曾途经疫情发生地,但时间不长的居民。“绿”列为三级监测对象,主要包括14天监测期即将结束、间接接触疑似病例的居民。一级监测对象重点由长江三溪社区组建防疫小组的社区党委书记进行跟进。
事实上,长江三溪社区的“红黄绿”三级分类登记仅是整个东区防控的缩影、各类基层措施之一。针对不同社区,基层干部群策群力,因地制宜推动社区防疫工作落实落细已成为东区的一大关键“防疫法宝”。
点面整治两手抓居民变“楼主”共担防疫重担
在中山市落实“十严”措施期间,为外防输入,东区总体统筹,一手抓面上的严控,一手抓重点地区整治。对于辖内小区及出租屋集中的重点地区采取了多元化的管理手段与措施。
针对辖区100个物业小区和49个无物管开放式小区,东区设卡防控力度全面升级,实行封闭式管理,全部落实“一户一证”出入管理,全区共设56个健康监测点,全部开放式小区、经联社只保留1至2个出入口,全部监测点实行24小时轮岗值守,做到“逢人必检、逢车必查”,发现重点人员出入立即登记、立即上报、立即处理。指挥部设立24小时疫情反馈热线,加强线索收集,接受群众举报监督。
针对出租屋重点地区,通过网格化方式走访排查全区8000多户纳入管理的出租屋,与出租屋屋主和租客签订“双承诺书”,以责任到人,加强防护。
部分开放式小区、出租屋楼房,还设立楼幢观察员,推动居民成为“楼主”,共担防疫重担。“柏苑新村牡丹阁第三幢一切正常。”“柏苑新村玉兰阁一切正常。”在花苑社区志愿管家微信群,每天热心的“楼幢观察员”不时通过微信群汇报楼幢的情况。
由于人力有限,社区工作人员难以对社区内情况实现24小时监测。因此,不少社区如花苑社区则发动社区志愿管家、居民区党支部成员筑牢群防群治的防线。以微信群和电话的形式,每天跟社区报情况报平安,检测社区楼幢内有没有外来流动人口、实时提供人员流入流出情况。
今年65岁的蓝周瑜是花苑社区的志愿管家之一,他也是拥有44年党龄的老党员。在这次疫情防控中,他主动充当“楼幢观察员”。“我在微信群、楼幢群里,帮忙宣传防控防疫知识,告诉大家如何做好防护。同时,我们也会留意社区里的陌生人以及外来走访的亲戚朋友,会通过微信、电话向社区汇报。”蓝周瑜说。
通过这些“疫情防控楼幢观察员”,社区实现“一人一楼幢”,实时监测小区状况,真正做到“管好自家楼,看好楼幢人”,筑牢群防群治防线。
从安全隔离到安心隔离
基层工作者买菜购米送货上门
入户排查、分类登记、点对点监测……这些都是中山市东区基层干部发挥自身智慧,总结出的“基层妙计”,是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的有效管理手段。但随着疫情防控步入持久战,居家隔离对监测对象带来的诸多生活不便也成为社区管理的一大阻力与难题。因此,不少社区为让隔离对象安心隔离,逐步从模式化的管理深入到细致化的个体关怀。
对排查出来的重点人员,东区全部按照“一人一档”进行动态追踪管理,按照指引分类落实隔离措施,安排疫情发生地人员或密切接触者到指定酒店进行隔离医学观察14天,其他重点人员由社区落实居家隔离。
与此同时,为居家隔离人员提供贴心服务,由社区党员、志愿者为居家隔离人员代购生活用品,提供送菜上门服务,并增设暖心电话服务热线,为社区群众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做到防疫工作从“心”开始。
“有独居的监测对象今早说,自己因居家隔离没办法买菜做饭了。为了消解他们的疑虑,我们现在甚至还买菜送货上门,希望他们安全度过监测期。”长江三溪社区的邱芭琳带着医务人员、公安干部,一边提着口罩、油米等物资赶往监测对象家中,一边对记者说。
记者跟随工作小组来到中山29个封闭管理小区之一的“远洋城天曜”一户隔离对象的家中,社区工作人员为一家人递上了一罐油、一袋米以及提前买好的几斤菜和肉,随后戴上手套的医务人员开始测体温、口头叮嘱:“监测期内切记别外出,如果身体有任何不适或需要任务物资都可以通过微信联系我们,我们给你上门检查和送物资。”
临走前,疫情监测对象唠叨道,家中缺少口罩。此时工作人员从兜里掏出一包口罩塞到他手里。如此流程,长江三溪社区工作人员一个下午,走访了二十余户人家。买菜、送米、测体温……急人之所急,他们在疫情防控的路上让“人情”走在第一位。
访谈
东区党工委书记周俊峰:
分类指导十项措施
解决“复工难”
2月17日起,中山市东区全面取消企业复工备案制度,并派驻一对一的驻企指导员到区内的11幢亿元楼宇、四大商圈、龙头企业,分类指导推进企业复工复产。
东区疫情防控总指挥、党工委书记周俊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截至2月25日,已实现复工复产的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达到143家,复工率91.7%。5家总部企业(含三家A股上市企业)复工率达到100%。
周俊峰表示,考虑到东区第三产业占比较大,商圈、亿元楼宇较多,2月20日,东区制定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十条措施,从租金减免、重点服务业扶持、援企稳岗、疫后促消费、金融扶持等十大方面对企业进行分类指导,补助减免合计超过2000万元。
规上企业力争月底应复尽复
南方日报:目前东区的企业复工情况如何?下一步,企业复工将实现怎么样的目标?
周俊峰:一直以来,东区的服务业增加值居全市第一,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近九成,如何引导规上限上企业复工复产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东区规上限上企业共有470家,截至2月27日,全区470家规上限上企业中,剔除受政策性影响不能复工企业后,复工率达到97.1%。其中:总部企业、规上工业企业、限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复工率达100%;高新技术企业复工率95.4%;外贸企业复工率93.3%;规上服务业企业复工率93.6%;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93.9%。
目标上,本月底按照市要求,争取实现规上限上企业应复尽复。
十项措施应对“复工难”
南方日报:企业复工目前存在怎样的难点?如何帮助它们解决困难?
周俊峰:为了加大对企业复工复产的支持力度,在市委、市政府层面推出的20条扶持政策的基础上,东区坚定地与企业站在一起,制定《关于东区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十条措施》,投入财政资金超过2000万元,为企业纾难解困,赋能企业共克时艰。我们主要考虑的是企业复工的几个“难”,如开工难、招工难、产业链联动难、物资运输难、资金周转难、保订单难等十项问题。
为了给企业纾解困难,我们出台的措施覆盖面广,如减低企业租金负担,入驻区属物业服务业企业免除2月、3月租金。以企业2019年营业收入或所经营管理楼宇面积为依据,区投入500万元对规上限上、亿元楼宇等企业给予1万到3万元的补助等。结合整个企业复工复产的链条,我们考虑得更长远些。疫情后,我们还将投入300万元举办疫后促销活动拉动消费需求。
针对企业资金紧缺、融资难融资贵、还款续贷困难等问题,东区充分利用东区金融服务中心以及广东省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中心中山分中心优势,搭建东区政企银企互动平台。鼓励金融机构降低企业综合融资负担并加大银行信贷支持,同时,协调解决辖内企业融资、还款、续贷、担保等问题。
针对企业对复工指引不清晰、不明了的问题,东区设立企业复工复产服务热线,“一对一”进行解释解答,对企业如何做到“四个到位”进行了具体的详细指引。同时,针对商务楼宇、商业经营场所、厂区、园区、建筑工地、商铺、门店复工也进行了疫情防控分类指引。
重点解决“用工难”“管理难”
南方日报:在全面复工复产的同时,如何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东区会抓哪些重点工作?
周俊峰:第一是解决“用工难”,这也是各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但东区的主要产业是第三产业而非制造业,我们劳动力的缺口不算大,主要是动员这些务工人员回流,这些方面我们有信心去解决。
此外,针对企业招工难的问题,东区主动联系企业进行一对一服务,明确各重点企业用工需求,联系扶贫单位优先将云南省昭通市劳动力转移至东区,全力支持东区企业用工需求。根据我们制定的措施,东区将向东西部扶贫地区招聘300名务工人员,每人补助交通费500元,为企业提供劳务保障。同时,东区人社分局主动配合企业进行了网上招聘,疫情结束后,根据不同行业举办5场以上省内外用工招聘会。持续做好跟踪服务、协助企业解决用工问题。
第二个是解决“管理难”,因部分企业实现复工复产后,没有设置员工集中居住的宿舍。员工下班后需回到出租屋、小区等,这就给各社区的管理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这些管理的“难”及压力都将下沉至社区,那么怎么管好怎么管活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需要严控疫情,另一方面需要方便企业复工复产。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
所以我们分两类,针对复工人员出入小区的管理问题,东区全面使用“东区采集易”系统,通过微信小程序精准识别“1+1”重点地区新返回的人员信息并进行管理,提高人员识别率。结合复工安排,立即调整优化各物业小区、村居出入口管理安排,在上下班高峰期增设出入口,分流疏导车辆。明确由复工员工所在单位开具的《健康管理及复工证明》,可作为出入各社区、小区、村口之用,不得额外设限。
针对出租屋管控难的问题,我们也有管理方案。以白沙湾片区出租屋为例,社区有近600栋整栋出租屋,流动人员密集。针对这种情况,东区出台了白沙湾经联社疫情防控整治工作方案,形成了一个网格化管理机制、两个信息系统支撑、三道防线的“1+2+3”工作格局,严格落实“两查一测”和“六必查”,制定检疫流程图,织牢织密管控网,并将此经验推广运用到各社区。
新闻推荐
仅用时4天,公用水务和公用工程便完成了临时防疫病区的给水工程。资料供图在过去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新冠肺炎疫情的来袭,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