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格局,为参与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拓空间 五论中山发展创新局
风起伶仃,潮涌珠江。位于翠亨新区马鞍岛上的深中通道施工现场如火如荼,工程建设者们披星戴月,为了这一条世界级跨海通道顺利通车贡献智慧、挥洒汗水。可以预见,4年后,隔海相望的珠江口东西两岸将天堑变通途,中山深圳紧紧握手,撑起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合作发展新格局。
上世纪80年代起,中山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敢为天下先,不少洗脚上田的“中山商人”凭借敏锐的嗅觉,开始活跃在海内外市场,“专业镇模式”风生水起,“中山货”畅销大江南北,名声大振。
40年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中山却创造了许多经济发展的骄人奇迹,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华丽转身为工业强市,上世纪90年代初,更是跻身广东“四小虎”之列。然而,局限的城市空间格局,却难以支撑持久的辉煌,一路高歌已难掩“成长中的烦恼”,持续依赖传统工业与土地扩张,积累了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渐爆发,导致中山陷入当前面临的发展困境,比如用地粗放低效、思路不够清晰、产能过剩、缺乏统筹、基建重复等矛盾越来越尖锐,加上中山是从一个县域经济起家,缺乏全局统筹的城市总体规划,24个镇区各自为政,中心城区首位度不高……形成了今天众多“发展中的问题”。特别是传统专业镇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难以顺利转型、“小马拖大车”凸显“力不从心”、城市空间布局逼仄难以伸展等最受人诟病。
如何改革再出发、续写新辉煌成为摆在300多万中山人民面前的历史重大课题。
当前,“双区驱动”释放了利好叠加带来的“化学反应”和“乘数效应”,作为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与广深港澳处于一小时交通圈,“双区驱动”将为中山高质量发展、重振虎威提供重大机遇,有助于中山争取获得更多政策红利、对标对表复制先进经验做法、在更大的格局上配置资源、拓展城市空间格局深度参与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如何破解“逼仄城市空间格局”束缚,找到自己的破局路径?中山人在不断发问、不断思考、不断探路,中山这座从县城成长起来的城市,比历史任何一个时期都更需要“按百年大计谋划建设未来的经济、文化、产业中心和城市门户”,告别昔日的逼仄,迎接未来的开阔,实现城市空间格局之变。
身处历史交汇点,站在伟大新时代,中山既要“脚踏实地”,更要“仰望星空”;要着力解决当下问题,尽快走出困境,更要“跳出中山看中山”,把临湾的资源禀赋变成发展优势,以高点定位、长远眼光谋划城市未来,打破原有逼仄的空间格局,激发城市的内生动力,让不甘人后的中山,在新一轮发展中脱颖而出。
大湾区A字型交通网络的重要一横——深中通道的建设,让中山人看到了巨大的历史机遇。
市委、市政府清醒地意识到,交通不仅是城市高速发展的引擎,更是生活便捷的助推器,深中通道将以接驳全城、擎动四方之力,承载城市“环湾布局、向东发展”的雄心和未来。
在“东进”这张白纸上,要画出一幅怎样的图景?中山坚守“务实内敛”的静气,保持“储能聚势”的定力,科学确定了“东进”时序。在市委、市政府“打造环湾布局、向东发展的城市功能布局”高位谋划下,我们已经看到了温暖的曙光:位于南沙、前海、横琴三个自贸片区和广深港澳四大城市两个“同心圆”圆心位置的翠亨新区在新的城市空间格局变革下,重新调整了规划设计,优化充实马鞍岛的功能布局,规划了国际医疗城、国际设计港、国际青年创新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大大提升了城市的承载力和竞争力,也逐渐汇聚起湾区城市的财富流、信息流,人气与商机借此聚集衍生。当前,翠亨新区以及同样拥有临湾资源禀赋的岐江新城、民众创新园等三大战略平台,高质量大发展的车轮正在换挡提速,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轮廓正在加速形成。
新闻推荐
市人民医院互联网诊室开通,医生通过网络与患者沟通。本报记者缪晓剑摄昨天上午,在市人民医院康怡特诊大楼一楼互联网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