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中山市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建设便捷和法治化的营商环境 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助推中山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山日报 2019-12-18 08:10

市行政服务中心大力推行“一窗通办、集成服务”改革。中山市实现全流程无纸化智能化零见面“指尖办照”。2019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主体论坛现场。受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中山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区域间的竞争也给中山高质量发展带来更大的挑战。

面对各方面的压力,今年以来,中山市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厚植土壤、夯实根基,深化融合、提升效能,从开办企业便利度、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办事时间、压缩办事成本等方面着手,或进一步推进原来的政策措施,或推进机构、窗口的整合和优化,并打造公共法律服务生态圈,市场监管取得系列成效,助力中山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市委、市政府“解放思想、重振虎威”的决策部署作出应有的贡献。

文/图 徐世球 徐泳君

深化“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压缩企业开办时间,激发市场“双创”活力

开办企业速度,是衡量一座城市营商环境软实力的重要指标。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指导意见》,提出“最大限度减少企业和群众跑政府的次数,不断优化办事创业和营商环境”的总体要求。其中,“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被列入重点工作任务。

今年以来,中山市继续落实《中山市全面提升开办企业便利度行动方案》,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近期上线的“中山商事登记智能平台”微信小程序,实现全流程(包括企业设立、印章制作、申领发票、用工和参保登记)无纸化智能化零见面“指尖办照”,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激发市场主体的创业创新活力。目前,微信小程序可支持办理内资有限公司、个体工商户全流程无纸化设立登记业务。申请人仅需按平台智能提示填写申报信息,平台可自动生成电子表单及申请文书,相关人员通过手机摄像头完成人脸识别和电子签名后,即可提交业务申请。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1个工作日内即可出照。申请人还可以选择微信小程序的邮政速递功能,实现设立登记全流程无纸化零见面办理。

一窗通办全面推开,效率提高成本压缩

如果说办事流程的优化是软件建设,窗口的整合则是硬件的实质性提升。今年以来,市行政服务中心大力推行“一窗通办、集成服务”改革,9月起,工程建设、经营许可、民生三类综合窗口全面投入服务。经过一个多月的运营磨合,群众已习惯并欣然接受这种新模式所带来的一系列便利。据了解,“一窗通办”通过实现政务服务供给模式转变升级,把办事效率提高和办事成本压缩落到了实处,极大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在市行政服务中心大厅,一窗通办窗口已全面投入到各个区的使用,原本按各个部门设立的窗口早已改挂了“综合”字眼的牌子,现场叫号机取号后,即可在区域内的全部一窗通办窗口办理业务。根据改革方案,未来市场监管局、市应急管理局、文广旅局、卫健局、商务局、教体局、税务局、海关、公积金等部门设置在A区。自然资源局、人社局、气象局、交通局、水务局、环保局、消防局、住建局、发改局等部门设置在B区。司法局、民政局、公安局、经信局、科技局、农业农村局、档案局等部门设置在C区,各区将逐步实施业务的一窗通办。

所谓一窗通办,最直观感受是将原各审批部门分设的办事窗口进行有机整合,转变成为按工程建设、经营许可、民生事项等分类的综合收件、发件窗口,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模式。一窗通办是国家、省给各地市布置的一项改革攻坚任务,是自上而下、覆盖全国的“规定动作”,其主要目的是淡化政府部门概念,强调打造整体型政府。

据了解,目前市行政服务中心共设置了220个办事窗口,日均人流量7000人次。在首批设立的33个窗口中,主要涉及的是当前群众办理的热门事项。据业务统计分析,大部分来中心办事的群众都是来办二手房交易、人社、公积金、税务等事项,工程建设类以自然资源业务、住建业务居多。其他窗口闲岗、预留的情况较为明显。通过一窗通办改革,现阶段已完成30%窗口压缩任务,将工程建设、经营许可、民生事项部门66个窗口压缩至33个,腾出33个窗口,占比50%,窗口减少的同时,服务效率和水平却反而有效提升。人力资源得到集约化利用,而且可以把人员往窗口前端集中,比如设置引导员、咨询员、导办员,协助前来办事的市民准确办事、便捷办事。下一步中心还将增加自助办事设备,推动、养成市民网上办事的习惯。其余业务也将逐步加入到一窗通办之中,实现新时代背景下政务服务供给模式的又一次升级。

据悉,为了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中山市的一窗通办服务也将在25个镇区277个村居同步开启,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改革的便利。

完善法律服务体系,打造法治营商环境

在大力压缩企业开办时间、降低办事成本的同时,中山市还大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已建成“线上30秒、线下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生态圈。推进公共法律服务的实体、热线和网络三个平台建设,整合司法行政各项服务职能和法律服务资源,建成覆盖全业务、全时空的法律服务体系。在每一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室)均设置“综合服务岗、法律咨询岗、法律援助”等工作岗位,实现“一窗办多事”法律服务。实现请律师、办公证、求法援、找调解、寻鉴定等与民营企业密切相关的服务事项“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维权渠道,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获得感,营造经济发展法治氛围。

开展“惠企便民”法律援助专项行动,开辟绿色通道,在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立了农民工法律援助品牌建设示范点,为民营企业的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对被拖欠工资的民营企业员工免予经济状况审查;设立民营企业员工法律援助绿色通道,涉民营企业员工案件一律当天受理,当天指派。

中山市还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在民营企业员工聚集区域开展法治宣传活动,提高民营企业员工法律意识;积极为民营企业困难职工提供法律援助,做到应援尽援、应援优援。开展公证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出台《中山市公证行业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十条措施》,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大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公证服务力度,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市场监管显成效,“重振虎威”有信心

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4.64件

全市商标申请25411件、商标注册22018件,累计商标有效注册量164941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3件;截至到10月,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4.64件。其中,今年发明专利申请4776件、发明专利授权1308件、PCT国际专利申请138件,新增“中国专利奖”6项、广东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27家、知识产权贯标企业89家。以上成绩的取得源于中山市坚持“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目标导向,完善知识产权资助和奖励政策,实现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知识产权统一资助,全链条支持企业创新创造,不断激发企业创新创造热情。

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山模式”,将企业单笔贷款支持额度提高至500万元,支持企业实现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知识产权混合质押,使市政府支持知识产权实现市场价值的政策更多更好惠及广大企业,助推企业创新成果转化运用。今年来,已推动试点合作银行为56家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1.398亿元,进一步扩大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山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

擦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立项“工业品外观设计保护中山古镇模式调研报告”的“金字招牌”,优化中山市全国首创的“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服务机制”,打造知识产权保护“一站式”平台,更多更快更好地满足中山市知识产权权利人的维权需要。今年来,已查办商标违法案件179宗,其中移送公安机关涉嫌犯罪案件9宗、涉外商标案件126宗,中山市爱贝尔日用制品有限公司侵犯“YOYO”注册商标专用权商品案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全国商标行政保护十大典型案例”。受理各类专利案件666宗,其中专利侵权纠纷立案375宗、假冒专利案件5宗、电商及展会案件286宗。

此外,中山市知识产权体系日益健全。今年3月,广州专利代办处中山服务站开张,至今办理专利申请咨询服务411次,提供办理专利缴费咨询服务368次。9月20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中山商标受理窗口正式对外服务,一次性获得最高权限授权委托受理29项商标业务,极大提高了中山商标注册的便利化水平。9月30日,中山市获批建立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中山巡回审判庭,更好地满足中山市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需求。

标准化战略推动传统特色产业跨越发展

建立完善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出台《中山市贯彻落实广东省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方案实施意见(2019-2020年)》,今年为77家单位共185个标准化项目提供专项资金资助。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标准转化、乡村振兴、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新产业发展等时代主题,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

截至目前,中山市已发布养老服务、高端装备制造业(风电装备)、电子商务和“菜篮子”农产品等产业标准体系,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制修订919项,企业自我声明公开产品和服务标准4793项,累计发布《红木家具》等联盟标准138项、团体标准57项,提前实现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推动研制联盟标准100项”的目标。其中,中山市企业参与制定的IEC 62820、ISO 3116等11项风电、智能安防、家用电器、材料等领域的国际标准,展现了中山市优势产业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的竞争力,为中山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赢得新优势提供了有力支撑。

多措并举实施质量强市战略

围绕地方产业集群特色,全力推动检验检测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以国际权威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为引领,国家级、省级检验检测平台为龙头,中小检验检测机构为基础的检验检测体系,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企业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撑。目前,已组织开展10期首席质量官培训班,共计1057家企业参加了培训,500多家企业任命了首席质量官并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围绕地方产业集群特色,推动检验检测平台建设,打造检验检测体系新高地,做法被市政府专文呈报省领导,并获国家级表扬。目前,已引进德国VDE、法国BV等国际权威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建成国家级检验检测平台4个、省级检验检测平台14个,全市拥有各类检验检测机构128家。9月20日,电梯国检中心前期项目电梯安全评估省站顺利通过省局组织专家组的预验收。

“阳光食品”APP平台工程让食品安全“看得见”

加快打造“阳光食品”APP,首期工程推动1000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上线,使市民通过手机即可实时查看后厨加工烹调、小作坊生产加工等场景和农贸市场食品快检结果等信息,确保市民买"放心菜"、吃"放心餐"。今年来,已对全市35952家餐饮服务单位开展检查40483家次,开展量化评定28224家,量化分级比例为98.9%。30893家经营主体实施“明厨亮灶”,“明厨亮灶”建设覆盖率为85.9%,争取在全省率先实现中小学、幼儿园“互联网+"明厨亮灶"”全覆盖。对19769家涉嫌有照无证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开展大排查,查实有照无证、无照无证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0507家,责令停止生产经营企业6322家、督促办理食品经营许可4185家,实现全市无证经营餐饮单位100%排查并整治。检查学校食堂、供餐单位及校园周边食品经营单位3512家次,实现学校自查率、检查覆盖率和规范档案建设率三个“100%”。

支持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

今年,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省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广东省药品检验所中山实验室已于5月21日正式挂牌。广东中昊药业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申报和生产,并实现产业化的中山市首个1类创新药“欣比克?本维莫德乳膏”成功上市。织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哨点,打造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示范工程,提升药品风险预警报告能力和水平,为全省探索了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新闻推荐

以产业升级吸引高端人才

本人来自河北省一家大型国企,由于企业走下坡路离开河北来到广东中山并定居,在这里经历了中山近20年的发展。印象最深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