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涤心境 词生妙韵 纪念唐涤生逝世六十周年艺术沙龙举行
文/本报记者 冷启迪图/本报记者 孙俊军
有粤剧的地方就有唐涤生的作品,沙龙伊始,香山粤剧研究院院长邓志驹介绍说,在唐涤生短短的一生当中,共编写粤剧剧本共446个,“他42岁的人生里,有20多年的创作时间,也就是说平均每年就有20多部作品诞生,每月就有一到两部粤剧,高产不说,品质也是上乘的。”他介绍说,其中《牡丹亭惊梦》《蝶影红梨记》《帝女花》《紫钗记》《九天玄女》《再世红梅记》等等可谓粤剧五大经典,这批作品主题深刻,桥段别致,辞藻清丽雅致,风靡无数戏迷,当时,几乎所有粤剧红伶均有演出他编撰的剧本,其中包括薛觉先、任剑辉、白雪仙、方艳芬、红线女、陈锦堂等等,他的粤剧作品更被改编成的电影超过90部,其代表作品《帝女花》中的《香夭》一曲,在港澳地区和海外华人社会的粤剧戏迷中有口皆碑,“粤剧国际歌”“香港之歌”。唐涤生先生也被誉为“粤剧中的莎士比亚”。斯人远逝,但其佳作仍在港澳和华南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社会长演不衰,甚至融入戏迷的日常生活中,其剧作雅俗共赏,至今依然独步梨园。
香山粤剧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曲辰教授也介绍了唐涤生的年少岁月:“他年少时在中山纪念中学念书,毕业后,进入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来又曾在沪江大学修读中文。一直在上海漫游,拿到了两所学校的肄业证明,参加了风起云涌的抗日斗争。这段漫游和他成名后的轰轰烈烈相比微不足道,但是,上海大都会文化思想的冲击,对唐涤生的成长又确实是举足轻重的。1937年夏天,日军侵华被逼辍学,一路南下,唐涤生与一批热血青年组织抗日宣传队,他以珠江口渔民抗日杀敌为题材,编写了话剧《渔火》,公演后获得好评,早年的经历让他的作品里始终有家国情怀。”
香港粤艺文化推广协会主席杜增祥也从中国文学、历史、音乐文化、社会学等方面分析了唐涤生作品的特点。“他的作品辞藻清隽雅丽,音韵和谐,善于刻画人物,这得益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基础。而受海派文化影响,这对他的创作构思亦有所神益。”在沙龙中,香山粤剧团的演员们也演绎了唐涤生的经典作品《帝女花》之《香夭》和《紫钗记》剑合钗圆,带领观众重温经典。
新闻推荐
解放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当局为了推行反动的内战政策,在国统区大肆抓壮丁,加紧向人民征兵、征粮、征税(以下简称“三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