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成为医联体国家试点城市,各级医疗机构探索多种服务模式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有了新渠道

南方日报 2019-12-06 06:09

2019年10月,中山市人民医院对中山市南朗医院实行全面托管。图为市人民医院的医生在南朗分院进行义诊。南方日报记者叶志文摄

横栏医院的“名医工作室”自2019年3月挂牌后,中山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医生罗刚每周都会过去,至少得两天。如今,他在那边的出诊时间已经快赶上他在本单位的出诊时间了。

罗刚所坐诊的“名医工作室”,是中山医联体架构下专家下沉基层的重要渠道。由于与横栏医院泌尿外科开展了专科帮扶,每三个月,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就要轮换一位专家到“名医工作室”去。医院希望以名医的品牌效应,引导非危急重症患者到基层首诊,减轻三甲医院床位压力,同时帮助二级和社区医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2019年11月,中山与广州、深圳、珠海、江门、佛山、惠州成为医联体国家试点城市。2019年,中山也迎来了医联体建设的总结年,各镇区纷纷建立形态多样的医联体,为医疗服务区域化发展作出多元化探索。

●南方日报记者郎慧

探索

三甲医院全面托管,构建医疗利益共同体

近日,71岁的黄阿叔在中山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接受了腹腔镜下肾盂癌根治术,手术非常成功,术后不到一周,黄阿叔的病情便稳定下来。见黄阿叔是中山横栏镇人,主管医生罗刚便与其家属商量,请阿叔转入下级中山市横栏医院调养。在得知罗刚每周都会到横栏医院“名医工作室”出诊后,阿叔和家人立刻答应了下来。

谁知,黄阿叔从横栏医院康复出院后不久,因年龄较大恢复期长等综合因素,出现了高烧和尿路感染等症状。于是,阿叔回到横栏医院复诊,经诊断,他因感染导致败血症,横栏医院见情势难控,又将黄阿叔上转至市人民医院治疗。

双向转诊是区域医疗联合体的基本功能之一。打造医联体,就像医院间的一次联姻,各级医疗机构通过打通资源调配,彼此互通有无,在医联体中承担好各自角色,充分发挥协同效应,从而有效解决患者看病难的问题。

今年以来,作为一家三甲医院,市人民医院先后与横栏医院、城南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医疗机构共建“名医工作室”。以与横栏医院的合作为例,市人民医院派驻了内、外、妇、儿等多专科专家,截至11月,已为2300多名患者提供了专家诊疗服务,该院腔镜微创手术量增加了56%,在开展专科帮扶的泌尿外科,手术量更是增加了100%。

“我们过去绝不仅仅呆在"名医工作室"里,还要参与带教查房、示教手术,为那里的医患答疑解惑。”罗刚坦言,并非所有患者都如黄阿叔那样配合,一些非横栏本镇患者不太愿意转诊到此,他认为,不能把名医的影响力无限放大,“毕竟,患者还是冲着大医院的平台去的。”

大医院也常遇到“小毛病”,这一点,市人民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医师林建感受明显。平日,他在门诊遇到的不少患者都是来开药的。“林医生,上次给我开的药吃完了,能不能再帮忙开点?”林建解释,目前,社区甚至二级医院里缺药的情况还比较常见,致使患者还要再来三甲医院挂号开药,而这样的情形应该随着医联体的建设得到解决。

除在本院的工作以外,林建还常跑去另外两个医疗机构出诊,一个是中山市人民医院南朗分院,另一个是城南社区卫生服务站。这两个他“兼职”的地方,也体现了中山另外两种不同形式的医联体架构。

2019年10月,中山市人民医院对中山市南朗医院实行全面托管,成立中山市人民医院南朗分院。通过直接委派院长的方式,构建起医疗利益共同体,由三甲医院全面托管镇区医院,意味着中山市朝着建设紧密型医联体迈进了一大步。不同于专科帮扶与“名医工作室”的合作框架,对南朗医院的托管建立在构建利益共同体的基础上。市人民医院分级诊疗科副科长卢潮透露,将托管费与南朗医院绩效考核挂钩,使两院目标更加一致,就目前来看,托管模式是中山市较为紧密的医联体形态。2019年11月,南朗分院的手术量达到140台次,创下近两年来的最高纪录。

另一个需要林建跑去坐诊的地方在城南,这是中山首个“三甲+社区”医疗合作模式,直接推动了附近社区居民留在基层首诊。在这里,“名医工作室”的开设不仅可以为患者带来全市最优质的专家资源,通过观摩专家出诊,基层全科医生也更直观地学习更加规范化的临床诊疗方法,开拓临床思维。作为指导带教医生,林建和同事们也分别加入了南区7个家庭医生团队,将高质量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了南区全部社区。

痛点

强基层呼吁政策为医联体搭台

专科帮扶、“三甲+社区”医疗合作、“名医工作室”建设、医院托管……几乎中山每个镇区都在为创新、创建医联体服务模式不断探索着。2017年是国家全面推进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的关键一年,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开展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下称《工作任务》)等医联体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其中,《工作任务》指出,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三级公立医院要全部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建立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增强基层服务能力,方便群众就近就医。为响应国家号召,中山市人民医院、中山市中医院、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等市三甲医院纷纷带头建立、完善全市医联体工作机制。不仅如此,2019年5月21日,中山市人民医院率先开设全科医学科,为指导培训基层全科医生,向基层持久输送人才做准备。

市人民医院急诊原副主任蒋崇慧也迎来了职业身份的转变,成了医院新成立的全科医学科主任。“从急诊到全科医学科是一个由"快"到"慢"的过程,急诊处理的是急危重症患者,而全科针对的是慢病患者的管理。”蒋崇慧笑说,他先让自己“慢”下来,从医院里最争分夺秒的科室转而对学员进行规范化培训。“很缺人啊!”蒋崇慧坦言,全科医生人才缺失是推进分级诊疗的重大阻碍,医联体建设的关键就是要强基层,只有基层医生的能力得到提升,“同质化”的医疗服务才能得到社区百姓的信任。

中山市中医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主任黄建龙表示,除了缺少人才之外,还有一些政策层面衔接的问题。从2015至2019年,市中医院累计培训了全科医生400余人,包括国家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和省、市级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全科医生的队伍建立起来了,然而,服务的品质仍有待提高,服务的项目也存在局限性,如中医艾灸、推拿等服务在基层是不能报销的。”因此,黄建龙认为,强基层不光指的是人才队伍建设,更重要的是对基层医疗机构在为患者提供服务方面给予支持,真正发挥政策指挥棒的作用。

为加快基层医生队伍建设,2019年2月,中山市三乡镇率先引进香港联合医务集团,通过与该集团的合作,三乡雅居乐社区卫生服务站成立了全市首个与香港医疗机构合作的服务点,由香港医生定期在工作室坐诊。三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容润梅告诉记者,工作室运行以来,他们既尝到了甜头,也遇到了一些麻烦。容润梅介绍,三乡的全科医生们感受到了香港全科医生的“四化”实力——人性化、精细化、系统化与国际化。

“香港全科医生具有国际视野,对接国际先进全科医生培训理念,使我们在医患沟通、看诊技巧、诊治原则等各方面看到了差距。”另一方面,容润梅话锋一转,她也意识到了存在的问题,“首先,诊疗模式存在差异,香港诊所采取预约制且人员配备充足,保障了每位医生与患者的沟通时间。然而,三乡的几个社区卫生站存在人手不足的情况;药品与诊疗费的差异同样不容忽视,此外,双方在准入制度与监管制度上也有差别。”

然而,从不断上升的门诊量中,容润梅看到了合作带来的双赢局面。工作室开业以来,雅居乐社区卫生服务站平均每月接诊量增长1000至2000余人次不等。2019年3至6月,门诊量增长6000余人次,同比增长率达27.68%。容润梅相信,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与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不断推进,未来,基层医生将有更多学习机会。

2019年11月15日,继三乡雅居乐社区卫生服务站之后,香港联合医务集团又在中山三乡鸦岗、泉眼两社区卫生服务站成立了工作室。

趋势

跨市医联体成湾区医疗新机遇

2019年以来,建立医联体仿佛成了中山医疗界的一种潮流,几乎覆盖了全市所有镇区,仅市人民医院一家三甲医院就与18家镇区医院签订了医联体合作协议,编织出一张高效的分级诊疗服务网络。

2019年11月21日,省卫生健康委官网发布《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广东省中医药局关于印发广东省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指南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指出,到2019年底,广州、深圳、珠海、江门、中山、佛山、惠州7个国家试点城市,全面启动城市医疗联合体网格化布局与管理,每个试点城市至少建成一个有明显成效的城市医疗联合体;到2020年底,7个国家试点城市形成城市医疗联合体的网格化布局,取得明显成效。

事实上,中山各大医院成立医联体并非仅是2019年的事,近年来,医院们纷纷从各自所在片区发力,逐步加强了与二级医院和社区的合作,其中,“中山市中医院—西区医院-西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了本区内的医联体,小榄人民医院更是建成了闻名中山的医联体小榄模式。随着对医联体机制的不断探索,其规模和范围也在逐步扩大,突破了一区一镇乃至一城的地域局限。

依托靠近京港澳高速、深中通道等交通大动脉的区位优势,中山火炬开发区医院联合多家省级医院开展区域医疗合作,在此基础上打造了跨市医联体。2019年6月1日,通过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合作,开发区医院建设了脑科中心,并聘请合作医院专科主任担任脑科中心主任,每月定期到中山出诊。此前,2017年,开发区医院还与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协作,构建了跨区域专科联盟——职业健康监护医联体,扩大了区域医疗合作半径。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推进,城市之间的距离也必将随之缩短,更多医院希望能够把握时代发展新机遇,利用区域医疗联合体的作用,在优质医疗资源的整合重组中分得“一杯羹”,借此扩大自身影响力。

目前,中山市人民医院正在建设六大医疗中心——检验医学中心、心电中心、消毒供应中心、手术麻醉中心、病理中心和影像中心。“希望能够通过六大中心的建设,整合全市医疗资源,避免各级医疗机构的重复投入。利用远程支持技术,将能够集中处理的检查、化验报告等集约起来批量处理,不仅能解放一批基层医生,也能让患者少跑腿。”院方表示,对于三甲医院来说,早期医联体建设从短期看投入大、产出少,但从长远看来,却是医疗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新闻推荐

从乡情联谊平台向学习型商会转型 中山市贵州商会新一届领导班子谋划商会“三化一战”新思路

参赛会员上场比赛前先对着紫马岭公园地图研究最佳打卡线路。11月29日上午,初冬阳光下的紫马岭公园人工湖边的大草坪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