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重量级专家齐聚中山为发展健康医药产业出谋划策 借力“健康湾区” 打造“健康中山”

中山日报 2019-12-02 04:38

昨日,2019年吴阶平医学奖颁奖大会在中山隆重举行。本报记者 夏升权 摄嘉宾齐聚一堂,以高端对话的形式,共同探讨“构建健康湾区创新共同体”话题本报记者 夏升权 摄医药创新与投资论坛。本报记者 夏升权 摄昨日上午,第十四届健康与发展中山论坛、2019年吴阶平医学奖颁奖大会如期开幕。作为中国医学界的“诺贝尔奖”,本次吴阶平医学奖颁给了王辰院士、张亭栋教授,吴阶平医药创新奖颁给了王升启、王伟、令狐恩强、张卫东、陈翔、董晨六位教授,奖励他们对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

颁奖大会邀请了2015年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获奖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军医大学泌尿外科中心主任、全军前列腺疾病研究所所长孙颖浩教授发表了主题为“做有意思、有意义的医生”的演讲,并邀请重量级嘉宾齐聚一堂,以高端对话的形式,共同探讨“构建健康湾区创新共同体”话题。同时,粤港生物医疗创新合作论坛、医药创新与投资论坛等五个分论坛齐齐开讲。

颁奖现场

吴阶平医学奖

传承吴老精神 造福更多人

王辰是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专家,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主任。

由于身在国外,王辰录了段视频表达获奖感受。他说,自己毕业的学校、工作的地方都是吴老曾工作过的地方,后来在吴老生病期间为其诊治,可以说与吴老有着很深的渊源。吴老的思维方式、治学态度影响着自己,为他后来在医学界不断求知创新起了重要作用。“吴老不仅对于我、对于中国医学界都有着长足深远的影响,希望吴老的精神可以发扬光大,希望我今后对中国医学界做出更大贡献。”

另一位获奖者张亭栋教授因为身体原因未能亲临现场。张亭栋是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专家,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在大会播放的视频中,张亭栋在同事和学生眼中是一位非常严谨、把救治患者作为己任的大医。他常说的一句话是,一辈子能够治好一个病,就表明党没有白培养,自己没白活。

大会现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魏云巍教授受委托代为领奖。魏云巍说,临行前拜见了张老,他有几句话让转给大会:感谢吴阶平基金会给他这样的殊荣,他的药仅仅是中国医药的发明之一,这还不够,中国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待发掘的宝库,希望中国医药有更多的发明创造,他希望自己有更多的发明,让这些发明不仅治好中国人的病,更治好全世界人民的病。

吴阶平医药创新奖

深耕医学专业 培养年轻人

2019年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获奖者是王升启、王伟、令狐恩强、张卫东、陈翔、董晨。

免疫学专家、教授,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2019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董晨的研究为自身免疫疾病和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了重要思路。尤其是现已发现的四大类辅助性T细胞,董晨的研究直接帮助确定了其中两类,已被写入经典教科书,为人类攻克自身免疫疾病提供了必要的科学基础。他说,今后将不忘初心、继续奋进,同时要培养好年轻人,把医学、教育事业进一步往前推进。

皮肤病与性病学专家、教授,中南大学副校长陈翔近20年开展以黑素瘤为主的皮肤肿瘤的基础研究,多项研究已申请专利,为皮肤肿瘤的靶向治疗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国内率先开展银屑病与荨麻疹遗传药理学研究。他说,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为中国的医学教育事业、皮肤科学以及健康和疾病的防控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天然药物化学专家、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张卫东将系统生物学方法应用于中药复方的现代研究,构建了现代中药复方研究体系,创建了若干中药方剂现代研究新技术。他说,一定会学习吴老为国为党奉献的精神,把我们国家中医药的瑰宝发扬光大。

消化病及消化内镜学专家、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令狐恩强定名并完善了消化内镜隧道技术理论,打破了传统内科和外科的界限;提出了消化道肿瘤诊治的新模式;简化了一线囊性肿瘤诊治流程。他说,他将沿着吴阶平院士所提出的实践、思维、思考、知识的哲学理念,更多地深耕于医学事业。

中西医结合临床与药理学专家、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治疗心血管病的基础与临床、中医证候与脏象研究,相关研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他说,将以获奖为起点,继续在中西结合的道路上进行新的探索,将在中医药发展征程中不懈努力、做出更大成绩。

军事预防医学和生物医学工程专家、研究员王升启长期致力于军事医学研究,是我国传染病分子诊断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他说,感谢基金会给予这个荣誉,也感谢老一辈医药学家对我国医学事业作出的贡献,以后将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我国军事医学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保障我国生物安全。

本报记者 黄启艳 谭华健

通讯员 涂莉

主旨演讲

孙颖浩院士

做有意思有意义的医生

昨天的颁奖大会邀请了2015年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获奖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军医大学泌尿外科中心主任、全军前列腺疾病研究所所长孙颖浩教授发表了主题为“做有意思、有意义的医生”的演讲。

孙颖浩说,医学是唯一一个人研究人的学科和行业,正像古希腊有一段话说的那样,医学是所有学科里面最了不得的,用了一个英文单词叫noblelist(贵族名单),但是很遗憾,从事这样一个伟大的行业人群里面,也时时会有一些困惑,甚至是抱怨。如果对照吴老,要做一个合格的或者说成功的医学家的话,路在何方?

孙颖浩把大家的体会总结成两道三段。医学是一个有历史的道路;是一个有意义的道路。正像人生的起源跟三股螺旋DNA相关一样,这两条道的过程有三个阶段:求技、求艺、求道。

他说,求技是点滴的积累,是辛苦的积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来不得半点的讨巧和技巧。在这个过程中间如果有所研究、创新、感悟,可能我们可以把医学,特别是外科变成了一门艺术,能够学习、交流、拓展、推广。最后能够成为像吴老这样的医生,那是个求道的过程,可能不是我辈所能及的。

吴阶平院士在20年前到上海的时候,跟孙颖浩聊过一次,一句话使他印象非常深刻。吴老说医生是一个非常辛苦、但又乐在其中的行业。怎么样苦中作乐呢?孙颖浩用一个中国词“意思”来归纳总结,他认为做一个有意思的临床医生可以把doctor分解开来,它的意思就是doclinictowardresearch。如果把日复一日做的重复、简单、机械的医学行为变成一项有意思的行为,一定要做研究。

孙颖浩从自己的经历出发,说在医学工作中,一些小的发明创造,可能有一点小意思,但是离吴老提出作为医生要有献身、创新、求实和协作的四种精神还有很大的差距。把一些个人的“小意思”,这种独乐乐,变成大家一起“够意思”,众乐乐。他说,中国有药王孙思邈、扁鹊,西方有西布格拉底,他们在当时一定都是顶尖的技术最高深、高超的医学家,但是把他们变成医圣、大师、楷模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医学文化、人文、精神上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财富和知识。吴老说一切为了患者,为了患者的一切,为了一切患者。不管从医学行为、医学实践还是创新研究上,都应该秉承吴老医学文化思想的传承。

“我觉得对于意义,我非常地认同而且赞赏胡适先生的一段话,他说生命本来没有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什么意义,不如试着用此生做一点有意义的事。”孙颖浩最后说,要从前面的“有意思”,到后面的“有意义”,真正成为不忘初心、卓越而又杰出的临床科学家。

本报记者 黄启艳 谭华健 通讯员 涂莉

借力“健康湾区”擦亮“健康中山”

高端对话

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塑造健康湾区。8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在“双区驱动”战略下,本届中山论坛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王松灵,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董晨,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军临床病理学研究所所长卞修武,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李佳,日本东京经济大学教授周牧之,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文龙六位嘉宾齐聚一堂,以高端对话的形式,共同探讨“构建健康湾区创新共同体”话题。

■机遇:借力“健康湾区”发展健康产业

对于创建国际化创新型健康湾区,与会专家纷纷认为中山是有条件的。王松灵说,国际上80%的口腔临床是诊所完成的,20%的疑难杂症是在口腔医院或高级别医院完成的。咱们国家现在牙科诊所还没达到这个比例,因此将来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卞修武表示,病理学是医学之本,按全国医疗体量,全国病理医生缺口近8万。卞修武建议,中山可以瞄准这一机遇,培养一批病理学专业的高水平人才,同时中山可以在药物研发、医疗器械制造等方面发力。

对于药物研发,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李佳认为,中国现在正处于从模仿创新向原始创新阶段迈进,临床医学、基础生物学等原始创新项目发展良好。中山处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带上,以民营企业为主,社会资本活跃度高,可以加大力度进行医药研发,成为一个不断自我造血、真正药物研究领域的高端的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董晨也表示,中山康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最近几年发展非常快,表明中山的创新创业环境还是很好的。

■建议:搭建有利于成果转化的平台

与会专家不仅表达了中山迎来了新一轮的机遇,也为中山创建国家化创新型健康湾区提出宝贵的建议。

周牧之认为:“放眼全球,不难发现,IT行业很具有竞争力,为城市带来的经济效益也非常可观。”周牧之表示,医疗产业的发展又能带动IT产业的发展,为中山集聚高科技人才,推动整个中山的经济发展。那么如何吸引好的医疗产业、医疗成果顺利落地中山?周牧之坦言,搞科研、搞科技的人只懂技术,还需要一批有全球视野、有操作能力的人才对接市场,才能更好地助推项目落地。

董晨说,创新发展离不开人才,同时,中山培育医药产业还需要有利于成果转化的平台,承接一些原始创新的成果项目,实现产业化。他建议,可以总结康方生物在中山发展的成功经验,为其他生物医药公司提供可参考的标杆,从而使医疗产业从一个康方变成N个康方。

■展望:加大创新加快国际合作步伐

1994年,中山获批建设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现已集聚了300多家国内外知名医药产业,预计今年生物医药总产业产值可突破1000亿元。杨文龙介绍,现在中山正积极推进翠亨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建设,加快创建生物医药国际合作创新区。

王松灵表示,他们将尽最大可能把首医临床资源、专科资源与中山对接起来,为中山建设健康产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李佳也表示,他们打算在中山建立100个研究团队,实现研究团队完全本土化。“我不希望只把产品拿过来做成果转化,那样不是授人以渔。”李佳说,希望研发团队每年有5到8个新药进入临床研究。

健康产业是中山市重点发展的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双区驱动”的重大历史机遇面前,中山市将通过搭建产业发展平台、解决好人才问题等多种方式,支持健康产业加快发展。同时,加大技术创新、服务创新、政策创新和国际合作创新等,加快国际合作步伐。

本报记者 谭华健 见习生 陈雪琴

论坛开讲

院士专家

畅谈大健康

昨日下午,五个分论坛齐齐开讲。市领导陈文锋、杨文龙、徐小莉分别参加了粤港生物医疗创新合作论坛、医药创新与投资论坛、粤港澳大湾区职业健康服务高峰论坛。新视野泌尿外科国际论坛和新时代核医学分子影像发展论坛由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主办。

在“新视野泌尿外科国际论坛”上,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孙颖浩院士及泌尿外科专家齐聚一堂,围绕中国泌尿外科国际化发展、中国前列腺扁鹊行活动、基层医院泌尿外科发展、中国泌尿外科科普教育等议题进行研讨。论坛现场还向中山市人民医院、中山市博爱医院、中山市中医院、中山小榄人民医院赠送了《吴阶平泌尿外科学》图书。

以“新时代核医学分子影像发展”为主题的新时代核医学分子影像发展论坛,围绕中国核医学发展现状及前景,PET药物临床转化及发展等议题展开,促进核医学的发展,共创我国核医学事业的美好未来。

以“湾区技术协同发展—成果转化 ”为主题的粤港生物医疗创新合作论坛上,通过以医疗器械注册人管理制度具体实施等的科技成果转化范例,集聚香港高校科研成果,广东医工协同创新联盟,金融科技助力等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关键要素资源展开讨论,推动在中山构建“湾区技术+金融创新+中山落地产业化”模式。

医药创新与投资论坛汇集了医药界领军人物,围绕中国传统药企转型升级和粤港澳大湾区的生物医药创新与投资机遇,以专题演讲、典型企业案例分享、对话沙龙等形式,探讨资本市场助力,赋能传统药企,创新药物研发与多元化资本金融结合的产业创新模式。

粤港澳大湾区职业健康服务高峰论坛上探讨了如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健康需求等重大命题,重点就创新驱动职业健康服务业的发展、促进职业健康相关产业或行业、不同区域间的协同发展进行深入研讨,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并交流新时期职业健康服务业的实践路径和发展模式,推进中山国家健康基地大健康服务业发展。

本报记者 谭华健 通讯员 涂莉

新闻推荐

黑恶势力盘踞逸仙湖公园聚赌案一审宣判 20人获刑 主犯被判有期徒刑7年

本报讯(记者张房耿通讯员吴娟欢)去年4月份,中山公安机关出动超200人次警力,对黑恶势力盘踞在逸仙湖公园的聚众赌博一锅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