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做客首届中山书友节,分享亲子教育故事 父母需有成长型思维
本报记者 唐益 见习生 陈雪琴
原生家庭影响子女性格形成
分享会上,王欣一共讲述了自己、儿子以及孙子三代人的三个不同的成长故事。
“对外我能说,我是王欣我怕谁,但对于家庭,我连钥匙都不敢拿,我怕弄丢承担责任。”王欣现场分享说,自己追求完美但又缺乏安全感的性格,源自于特殊的成长环境。
“我1岁时母亲去世,爸爸随之离家出走,我跟着奶奶在叔叔家生活。”王欣沉默了几秒继续说,那个年代物质匮乏,加上寄人篱下,自己变得特别敏感且缺乏安全感。奶奶每天早出晚归,一直在地里干活,对我也非常严厉,“我的脑海中,从来没有温情画面,都在为了生活忙碌奔波”。
在王欣看来,幸运的是奶奶是朴实的庄稼人,虽然没有读过书,却一心认为读书才是唯一的路。“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村里能上学的孩子寥寥无几,但是奶奶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对我说,就算卖房卖地也要送我读书。”生于父母缺失的原生家庭,最后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王欣,成长为追求完美却又缺乏安全感的大人。
做好自己就是最好的教育
王欣讲述的第二个故事,和儿子和女儿的成长经历有关。
正式工作后,王欣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丈夫则是大学老师。“双教师”家庭,给儿女的成长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她举例说,女婿第一次登门拜访时笑称,走进家门就像走进学校办公室,两位“老师”不是在做数学题就是在批改作业。
“我的先生还有一个理论,他一次只能做好一件事。”王欣笑着分享了他们之间的相处故事,“一次我在煮饭时,扯着嗓门儿让他帮我烧一壶水。结果他远远地回复我说,对不起,我在工作,一次只能做好一件事。”
王欣说,他们的孩子也从很小开始便热爱学习且做事专注。
“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给孩子带来影响。”在分享会现场,王欣还回忆说,儿子樊登小时候常常把发生在家庭中的事情写进作文中。对家长的每个行为,孩子都可能印象深刻,并且在某个不经意间将其反映出来。
第二个故事结束前,王欣呼吁家长,最好的教育就是先做好自己:“如果你想让孩子多看书,你自己就要先放下手机,拿起书本。”
父母要有“成长型”思维
第三个故事,是王欣孙子嘟嘟的成长故事。嘟嘟出生后,王欣辞去工作,一心一意陪伴孙子。但是在陪伴的过程中她发现,有着40多年教学生涯的自己“落伍”了。
“一次吃饭,嘟嘟把一勺盐放进了他爸爸的碗里。我当时就急了,说了句你怎么可以这样。但是嘟嘟的爸爸却温柔地问他,是不是想要帮忙,不过,下次记得先问问爸爸是否需要帮忙。”饭桌上发生的这个片段,让王欣意识到自己老方法的不对,开始阅读大量教育书籍,向书本“求助”;“从中我得出结论,我们不能限制孩子的思维,要引导他们认识事物。”
第二个故事,和孙子嘟嘟的作文有关。在嘟嘟的笔下,流浪猫是自由、幸福的。但在王欣看来,流浪猫风里来雨里去,居无定所,很是可怜,嘟嘟的作文“立意”不对。因为一篇作文,祖孙二人争执不下。“后来我才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有着自己的想法。作为家长,应该敢于接纳不同,而不是掌控孩子。”
“我们无法选择亲子关系,也无法选择被爱的方式。但作为父母应具有成长型思维,保持学习习惯。”分享会上,王欣总结说,即使自己有着40多年的教学经验,在陪伴儿子和孙子成长时,依旧在不停学习和反思。
新闻推荐
商报讯(记者梁展宏)本周,通宇通讯发布公告,宣布公司于近期收到政府补助资金共计1100万元;上述政府补助资金中与收益相关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