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大学生农业创业孵化基地项目亮相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 扎根基地种蘑菇 “新农人”圆创业梦
见习生 陈雪琴 本报记者 张房耿
通讯员 梁妙铃
■快递菌包长出蘑菇,带出线上销售商机
一排排褐色的“蘑菇盖”呈不规则云朵形,有环纹与辐射状的皱纹相穿插,“盖”的下面有众多的细密菌管孔洞。27日,记者见到尤建文时,他正在自己的“一粒菇生态农场”种植大棚照料这些蘑菇。尤建文的农场共有12个大棚种植蘑菇,品种涵盖草菇、黄金菇、猴头菇、茶树菇等10多个品种,主要以种植赤灵芝为主。
尤建文是土生土长的民众镇人,父母以种植蘑菇为生。小时候,尤建文常睡在蘑菇棚中,半夜醒来看见父亲佝偻着腰采摘蘑菇的情形,深深印在他的脑海里。2009年大学毕业后,学市场营销的尤建文先后从事旅游、酒店、电子商务等工作。
2013年,中山在全省设立了首个高校毕业生创业农业孵化基地,并通过举办高校毕业生创业农业大赛,挑选了35支创业队伍优先进驻,尤建文成为首批孵化的学员之一。由于此前在电子商务行业有过工作经历,尤建文率先试水网上销售草菇菌包。
但是,菌包线上销售初期并不理想,问的人多买的人少。“发生转机是2015年春节,菌包包裹被搁置在快递公司,几天之后菌包长出了蘑菇,快递员就把长了蘑菇的菌包发在微博上,成了微博热搜。”尤建文说,从那以后,淘宝店铺迎来了发展高峰,最多的时候每天成交量近800单。
■电商红利不在,卖菌包转战线下
2017年底,电商平台卖菌包的店家越来越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2013年时每个菌包能卖到13元,2017年却只能卖到5元,而每个菌包的材料需要4元左右,还要刨除人工、运输、平台推广等费用,利润极低。”2018年初,尤建文把线上销售的主战场转到线下。
记者跟随尤建文走进蘑菇种植大棚看到,赤灵芝菌包整齐的摆放在竹子搭建的架子上,一层层褐色的孢子粉覆盖在赤灵芝上面,用手指触摸,孢子粉便沾到手上,整个大棚散发着赤灵芝特有的清香。在种植方面,尤建文在向父母学习经验的同时,还通过其他方式改善种植技巧,并引进了自动化灌溉等。
“我们培育的赤灵芝跟传统的药用灵芝不同,主要是用于食用。”尤建文拿着一个长着赤灵芝的菌包介绍,这棵赤灵芝边缘还有一圈白色,表明它还未成熟,现在才5个月,预计一个月后便能出售,市场价卖到68元。
尤建文介绍,25平方米的大棚,一次性能种出2000多棵赤灵芝。如今,成熟的赤灵芝除了销往中山本地,还吸引了广东、深圳等地的餐厅、酒楼等采购,每个订单量在50到100棵左右。
■博览会“取经”,将文创元素融入蘑菇种植
作为孵化基地里最先出孵的学员,尤建文参加完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后,便马不停蹄地回到中山。“览会上汇集了全国各地的优质农产品,北方的一些农产品的种植和销售都做得非常好。”尤建文“取经”得知,一些创业项目是抱团发展,按产品种类划分区域种植。“这种抱团发展的模式非常好,大家能取长补短,传授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从展会回来之后,尤建文计划明年扩大种植规模,加入文创元素,打造以蘑菇为主题的产业园。“这样,大家可以前来体验蘑菇种植,深入了解蘑菇品质,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在销售模式上,尤建文的销售平台也再次扩宽,他打算通过各种社交媒体,转向社群发展,例如把产品投放在千鲜汇、 鲸彩生活电商平台。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周振捷通讯员钟傅莲)11月26日,“幽上一默,PK大师”——中山市第十二届漫画创意临摹大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