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归来不言累 年近花甲再支医 中山市医生曹正光致力改善落后地区的医疗状况,新疆支医之后,在退休之前又到云南支医
“从医39年了,能把退休前的最后一年奉献给贫困地区的患者,我觉得值得。”11月26日,到云南支医的西区医院外科医生曹正光,正好从云南赶回中山看望住院的儿子。记者抓住机会,了解他年近花甲再次支医的故事。
●59岁生日当天远赴云南支医
“曹医生很了不起,年近花甲还自愿请缨去山区支医,他也是中山市历批次远赴外地支医的医生中年龄最大的一位。”采访中,市卫生健康局一位负责扶贫工作的负责人谈起曹正光,不禁竖起了大拇指。
记者在市中医院骨科病房见到曹正光时,他刚从云南回来,在照顾手术后住院的儿子。“过几天等儿子的伤势好一些就走了。没办法,那边也有很多患者等着我,有很多手术要做。”
都快退休了为何还要去山区支医?曹正光摸了摸头发稀疏的头顶,笑呵呵地说:“这事总要有人去做,今年刚好轮到我们医院扶贫出一个名额,因为有过之前支医的经历,我的孩子也都参加工作了,没有家庭的负累,我就报了名。”
今年10月17日,曹正光和其他几名支医队员一起跨越千里,远赴云南昭通市支医,坐在车上,当同行的队员跟他说“生日快乐”时,他才想起当天是自己的生日。曹正光说,今年他去支医离开中山的那天,刚好是他59岁生日,明年他扶贫支医回中山的那天,刚好是他退休的日子。
刚到云南的曹正光,被分在昭通市永善县中医院挂职副院长,指导外科业务工作。永善县地处大山之中,四周云雾缭绕,早晚气温较低,曹正光说,他去了一个多月只见到三次太阳天,其他全部是阴天,洗完的衣服很难干。地上经常潮湿路滑,以前曾有中山的帮扶人员在当地摔伤,曹正光年纪较大,科室的人经常提醒他走路小心。刚开始几天他有些不适应,但很快工作一忙就忘了这些不便。
●送医送教上门,立志带去改变
从今年10月份到永善的第一天起,曹正光就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线工作中,下科室参与查房、交班、手术,将自己所学的专业技术毫无保留地传给当地的医生。
为更加详细的了解永善的贫困情况,曹正光主动要求与当地医院院长一起,深入该院挂钩扶贫点黄葛社区、金寨村,走访贫困户,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为他们实现早日脱贫出谋划策。
在当地黄华镇中心卫生院,曹正光送医送教上门,为黄华镇中心卫生院的干部职工作学术讲座,为黄华老百姓免费义诊。让他感动的是,他第二次去黄华镇义诊时,当地一位老年患者专门等着他,老人患有多年的慢性肺病,针对老人的病情,曹正光认真地作了健康宣教和饮食指导。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曹正光发现当地医院科室布局和人员结构不合理,外科医护人员严重不足,整个科室工作很繁忙,虽然科室也开展了各种外科手术,但知识更新程度不够,技术不够精,安全系数不高。为此,一个多月时间里,他亲自参与了十几台手术,如疝气手术、阑尾切除、乳腺肿瘤切除等,把中山最先进的技术带到当地医院。
“支医就要做点实实在在的事,给当地的医院带来一些改变。”曹正光给自己定下了工作目标,因此他每天的工作安排得满满的,跟科室医生一起查房、上手术台、病例讨论等,下班后回到宿舍,没有电视,只能看看带去的医疗方面的书籍。
●从新疆到云南,支医热情不减
曹正光是第二次支医了。 2011年他参加广东援疆医疗队,去新疆喀什地区支医。“当时挂职任新疆兵团第三师医院大外科主任,支医一年半,当地条件艰苦,气候干燥,我和其他刚去的队员都有些水土不服,但我们很快就克服了困难。”
曹正光说,当地医院医护人员配置少,患者多,工作量较大,一年多时间他在那里做了200多台手术,指导开展了5项微创新技术。
期间有一件事让他非常难忘,一位维吾尔族女干部因急性腹痛住院治疗,家属强烈要求转往1500公里以外的乌鲁木齐接受治疗。曹正光会诊后考虑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合并感染,引起疼痛。需要急诊手术,转院有风险,他耐心细致地向病人及家属解释病情,告知风险并建议立即手术治疗。病人听了他的解释后,接受了医生的建议,在当地医院手术,术后患者痛苦立刻消失,恢复非常顺利。出院后这位病人逢人就说,是广东来的医生救了她的命。
一年半的援疆工作中,曹正光经常不辞辛劳,带着科室同事到牧场、到边防哨所,为边疆军民送医送药。
从新疆到云南,曹正光支医的热情没有变。
如今,在云南当地医院,曹正光手机从不关机,每天保持24小时在岗应急,保证所有危急外科手术随叫随到,确保外科科室业务的质量及技术把关。现在他正在着手帮助科室制定一些外科疾病的诊疗规范,尽量从每一台手术上帮助医务人员提升手术精度,减少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他希望这一年的支医帮扶能进一步提高当地医院外科技术水平,造福当地的患者,给自己近40年的从医生涯画上完美的句号。
新闻推荐
昨日,2019年中山市“新时代好少年”发布会举行。实习生杨伟健摄本报讯(记者徐钧钻见习生陈家浩)她,身残志坚,一遍一遍地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