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龙仁在中山街头绘画4年,画稿垒起来已有1米高 画出市井百态 记录生活滋味
见习记者 文露漪 本报记者 张房耿
■笔尖画下市井百态
11月18日傍晚,东区竹苑市场里买菜的人来来往往。角落里,一位高高瘦瘦的老人正坐在石凳上,时不时抬头又马上低下,耳旁菜市的喧闹仿佛成了他创作的背景乐。他戴着顶棒球帽,腕上挂着购物袋,一只手拿着一根黑笔芯,在一本小小的画本上不紧不慢地挥动着,巴掌大的画纸上渐渐出现了对面坐着的中年摊主的脸。
这位画画的83岁老人名叫龙仁,在街边画画已经有4年多了。4年前,妻子在珠海治病,龙伯经常要坐公交往返中山和珠海,为了打发时间,他开始边看边画下身边的普通人。他的工具很简单——一本薄薄的绘画本、一根黑笔芯,“都是一两块钱的东西。”龙伯说。
龙伯的画,写实、质朴,线条感十足。龙伯是江西人,1988年作为理工科人才来到中山支持城市建设,就这样在中山扎了根。现在,龙伯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粤语了,他的绘画基础源自年轻时学理工专业需要经常画工图。龙伯习惯一笔笔勾勒人物形象,看起来就像在一张白纸上“描红”。
一张巴掌大的画龙伯需要画上半小时,把摊主的脸画了个大概,龙伯把画纸一卷揣进袋子里,推着放在菜市门口的旧单车走回家。在家里,他取出六七本文件夹,每本按照内容分类:有儿童、医院、汽车上、市场里等等。一张张画纸整齐地夹在里面:开着三轮车在沙岗墟卖编织品的女人、竹苑专门帮老人剪发的理发师、公车上睡着的男子……这些画稿已经有数百张,垒起来高达1米。
■独游世界 用画笔交流
去年竹苑市场改造完成后,龙伯经常借着日常买菜的机会来市场画画。“市场里人情味很浓,这些商家我也认识十几年了,他们也乐意给我当"模特",有时陌生的人画着画着就认识了。”龙伯说。
在他眼里,画画是一种很好的交流方式。“一个会画画的人别人都觉得不坏。”龙伯笑着说。因为儿女不在身边、老伴身体不好,他退休后经常独自一人去旅游。不报旅游团、不找导游,龙伯环游世界的计划一点也没耽搁,“我只会一点俄语、英语,我去过埃及看金字塔,去过印度看恒河,在语言不通的时候我就画画,把要去的地方画下来再问路。”
画画也让龙伯的异国之旅看到了更细致的人文风景。“用手机拍风景很快,但是就失去了慢慢欣赏它的机会。”龙伯回忆,“在中东坐火车旅游的时候,对面一个当地人戴着面纱,因为坐车太久,我拿出笔开始画画。过了一会,她过来一看画得还挺像,就主动解开面纱让我画肖像,那是拿相机不能看到的。”
退休后,龙伯还资助了几位广西、云南的儿童上学。“那时候通讯不发达,我经常给他们写信,信里放着我给他们画的画,他们的肖像、旅游的风景都有。”龙伯的画册中夹着一张稚嫩的动漫人物线稿。“孩子们都喜欢漫画,那时我画了几幅动漫人物,寄过去给他们填色玩。他们看到这些画就知道有一个老朋友在远方关心他们。”龙伯说。
现在,龙伯把自己的画印成了小册子,“老朋友来家里我就送他们一本,这比烟酒更有心意。”
新闻推荐
中山翠海道地下综合管廊项目转入管廊施工阶段 地下大动作破解“马路拉链”顽疾
管廊项目二工区管廊主体施工基坑,施工作业人员正在进行底板加工作业。本报记者文波摄本报讯(记者何淼通讯员周卫松邱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