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中山成立县级抗日民主政权

中山日报 2019-11-25 06:19

1944年年初,全国抗日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抗日战争取得节节胜利,大大鼓舞了广大军民的抗日信心,各地纷纷要求建立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基础的民主政权,以巩固胜利成果,进一步加强抗日力量。

此时,中山乃至珠江地区的抗日力量不断发展和扩大,需要有巩固的根据地作依靠,也需要有自己的政权去做地方工作,以组织和团结依靠群众,抗日保家,同时解决部队的给养、医疗和兵员的补充问题。在五桂山区群众和爱国人士的支持下,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决定以五桂山区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先行点。

1944年2月,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抽调人员成立五桂山区民主政权筹备处,并派出民主建政工作队深入五桂山、滨海、谷镇等地农村,宣传民主建政的方针、政策。经过两个多月的宣传发动及民主协商,根据地按照民主集中制和“三三制”(即共产党员、各抗日党派成员和群众代表各占三分之一)的原则,按照群众民主选举的方法,选举成立乡政委员会。五桂山各乡都选出群众拥戴和富有工作经验的共产党员或爱国人士当乡长。在此基础上,各乡通过群众酝酿和民主选举,选出参加区民主政权代表大会的代表,然后在联乡办事处或区民主政权筹委会主持下,召开区一级的民主政权代表大会,并按民主集中制和“三三制”原则,选出本区的政务委员会。1944年至1945年间,五桂山区、滨海区、谷镇区的政务委员会先后成立。

1944年10月,县级民主政权中山县行政督导处成立。成立大会在五桂山区石莹桥村举行,100多名区、乡代表参加大会。中区纵队司令员林锵云、政委罗范群等到会祝贺。县行政督导处辖4个区、55个乡民主政府和162个村庄。

五桂山根据地各级民主政权建立后,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的十项政策指示,在支援部队抗日的同时,积极开展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群众福利等方面的建设。在大力推行减租减息和反“三征”运动的基础上,发动抗日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兴办中、小学教育和民众夜校,发展民兵和集结队等武装组织,等等。从此,根据地一天天巩固、兴旺起来。

市委党史研究室供稿

新闻推荐

引入“黑科技” 守护“中山蓝” 中山市生态环境局应用“激光雷达+无人机”精准锁定污染区域

本报讯(记者唐益通讯员肖欢欢)应用激光雷达扫描,无人机配合“作战”,对污染区域进行识别和锁定。23日,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