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学前和高中职阶段将试点融合教育近日,全国300多名特教教师在中山探讨“融合教育”并做主题报告

南方都市报 2019-11-21 06:07

[摘要]近日,全国300多名特教教师在中山探讨“融合教育”并做主题报告

→中山特殊教育学校办学30周年成果展上,师生现场表演精彩的节目。

日前,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建设及融合教育学校发展研讨暨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办学30年成果展在中山特校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特教教师共300多人齐聚中山。探讨会以“融合教育”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特殊教育专家围绕融合教育主题做主题报告。

新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明确提出优先采取普通教育方式发展残疾人教育,积极推进融合教育;《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则要求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南都记者了解到,自2011年成立随班就读工作指导中心,中山一直在义务教育阶段推动融合教育,接下来,将推动在学前和高中职阶段开展融合教育试点工作。

中山2011年开始实施随班就读

为推进融合教育,中山自2011年便成立了随班就读工作指导中心,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推开随班就读工作;2013年,在全市范围内启动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2016年,成立中山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目前,中心统领全市特殊教育,共有7名专职教师。中心附设在特校,充分依托市特殊学校的专业资源、专业教师团队和相关场室开展相关工作,并且借助特校的课程、教学及活动资源,组织普特融合活动随班就读学生特长培养项目等。

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汤剑文介绍,目前中山融合教育发展在不同镇区之间、同一镇区不同学校之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学前及高中职阶段的融合教育工作还未系统开展。为提高融合教育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中心将继续依托中山市融合教育课题研究项目,以点带面通过打造融合教育示范学校,提升各镇区、各学校融合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推动中山在学前和高中职阶段开展融合教育试点工作。

“为包括特殊学生的所有学生提供公平而优质的教育,是融合教育的题中之义,也是高质量教育的重要体现。”汤剑文说。他表示,接下来中心将从特殊教育学生的鉴定安排与转衔、各部门职责、特殊学生教育福利、师资配置及经费保障等方面,拟定推进融合教育发展的工作方案,推动随班就读学校逐步建立以资源教师为核心的全校融合教育支持模式。

构建特殊教育支持体系

中山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林开仪介绍,中心在市教体局的行政管理和行政指导下,整合资源、管理指导全市的特殊教育工作,即特校工作、送教上门工作和普通学校(幼儿园)的融合教育工作。在此过程中,依托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体系,建立特殊教育行政支持体系,依托镇区特教专干推进各镇区工作;在专业支持体系中,以巡回指导教师和资源教师为双核,点面结合推进融合教育工作;在资源服务支持体系中,建设特教中心资源、镇区融合教育中心校的资源、资源教室的体系。

比如,资源与服务体系包括市级层面特教中心的资源,镇区、学校的特教资源。市级层面特教中心的资源有特教图书、器材、辅具、教学具等;服务家长和学生的专业资源如家长咨询,学生特长培养。并以购买服务的形式为特教学生及其家长提供其他专业服务,从2017年9月起,每年投入20多万购买中山市中医院的医疗康复服务;免费提供给随班就读、送教上门中的运动障碍学生,服务内容包括运动功能评估与训练、辅具适配建议、家庭康复指导等。

在镇区和学校层面,主要的落脚点在资源教室上,通过建设指导、日常指导、专项检查三个方式进行。目前中山已建有26个普通学校资源教室。

18所学校开展融合教育

据了解,中山市特教中心于2017年与北师大教育学部融合教育研究中心合作开展融合教育质量提升课题研究,依托18所合作学校开展十余场全市性的融合教育研讨活动,从课题研究的角度出发,通过试点学校集中于融合教育的某个领域进行突破,带动整体发展。

林开仪介绍,中山市特教中心根据课题合作学校的意愿和工作基础,将18所合作学校分为资源教室、融合绘本、宣导影视、支持学生、融合文化5个教研组,再邀请相关的高校特教专家入试点校指导,开展专项活动,如融合教育绘本教研活动,结构化教学与正向行为支持策略等方面的教研。

据悉,部分合作学校也将融合教育工作打造成为品牌,承担了各类的检查及资源教师跟岗培训及交流任务。

努力把宣导活动引入课堂

为了帮助申请入读特校和普校的特殊学生更好地融入学校,中山制定了教育安置评估服务的流程,评估过程中包括一个观察、两个访谈、三个测验、六份评估材料,由评估教师团队讨论确定评估报告和最终安置建议,并将相关资料移交普校、特校的教师。遇到镇区、学校、家长上报的大量学生个案,中山对上报的学生进行初步筛选,指导学校和家庭通过调整座位、爱心小伙伴、陪读家长、资源教师、补救教学等方式进行支持;若效果不明显,则由中心正式接案,提供个案跟进服务。

林开仪表示,融合教育当前的任务仍然是宣导。因此,自2011年开展随班就读工作以来,中山一直坚持用不同的形式开展特教宣导工作。比如近两年在书店做的自闭症学生作品展。向教师传递特教政策法规,学生的特点以及相处方式,相应的特教策略等。社区宣导以尊重和接纳差异为核心,为不同的人提供更支持的环境。

“通过宣导在学生心中播下接纳包容与支持的种子。”林开仪说,“如何在形式多样化、安排常规化的基础上,把宣导活动引入课堂,进而走向课程化,是我们接下来努力的方向。”

采写:南都记者 侯玉晓 通讯员 巫晓丹

摄影:南都记者 吴进

案例

孩子们变得更有同理心

2019年11月1日,东区竹苑小学校运会,现场有一名坐在轮椅上的学生,小名叫小诺(化名),是个脑瘫儿,是学校六年级的一名学生。

竹苑小学德育副校长郑泳娜介绍,初认识小诺是在2015年,新学期开学不久,一位班主任就苦着脸对她说“压力大”。原来是小诺妈妈在班陪读也没闲着,经常把老师上课的场景发到班级群里,老师们每天都像是给家长上公开课。

还有其他班级随班就读的孩子也陆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班级管理中如何安排座位,家长不让自己孩子跟随班就读孩子一起坐,随班就读孩子突然情绪爆发,以及如何让普通孩子与随班就读孩子和谐共处。“类似这样的问题层出不穷,给我这个德育副校长提出了一个个新的课题和难题。”郑泳娜说。

她和心理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请来了机构的特殊教育督导到学校开展了一次初步的调研和评估。在跟老师们访谈中,发现面对这一群孩子,老师们常常被他们的一些行为和突发事件弄得焦头烂额。与家长沟通,家长不肯直面孩子的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担心孩子被贴标签,抗拒老师的善意帮助。导致家校矛盾日益增多,如何协调好各种关系,开展工作成了燃眉之急。

郑泳娜介绍,学校首先开展问卷调查、理念的学习和筹建资源教室。了解教师在开展融合教育方面的需求,组织全体老师学习相关融合教育政策和特殊教育理念,引领全体老师认真开展随班就读工作。学校还专门开展了家长融合教育宣导专场。经过大量工作,很多家长慢慢解开心结,如小诺妈妈不但不再随意发布班级上课情景,还积极配合班主任老师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成了得力的家委。

之后,学校还安排了专家入班指导、多维度个案研究、创建融合班级,并提出了“以书为浸润,在活动中渗透”的方式推进融合教育,同时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特长培养,潜能发展。“我们的学生很早就开始了解和认识各式各样的随班就读同学,以帮助他们为荣,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认识了世界是多元的,应该尊重和接纳跟我们不一样的人,孩子们变得更有同理心。”郑泳娜说。

新闻推荐

关于催促办理产权手续通知

尊敬的业主:君悦轩1层18卡、嘉悦轩1层16卡、君悦轩032车位、042车位及其他未补齐资料的业主,您好!因我司正在办理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