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虎威需敢闯敢干更需智慧和远见 访40多年前率先在全省推行“联产到劳”的里溪大队党支部书记林德成

中山日报 2019-11-21 04:23

林德成“40多年前,在极度困难的时期,里溪人打破条条框框,在全省率先推行联产到劳,紧接着包产到户,一举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而如今,中山的发展也进入困顿期,更需要当年敢闯敢试、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和干劲。”20日上午,时任“广东小岗村”——板芙里溪大队党支部书记林德成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当年里溪解决的是温饱问题,如今中山要解决的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问题,“现在遇到的问题更复杂,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关键看有没有决心去改变,有没有务实的态度去面对,不仅需要敢闯敢干,更需要智慧和远见。”

打破框框、敢闯敢干,率先推行“联产到劳”

●记者:回首40年前,您和当时的里溪大队支委们决定在村里实行“联产到劳”是冒着极大的风险,是什么让你们痛下决心,做出这个决定?

◎林德成:我22岁成为里溪大队党支部书记,当时村中共有6个生产队,1570人,从农业耕作来看,算是自然条件较好的村子。可这么一个村子,却是中山县的落后村,粮食年均亩产600斤,人均年收入不足100元。许多社员吃不饱饭,天一黑,就到田里偷稻谷、甘蔗和番薯,吃饱了再带回家。那时,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十分普遍,每当农历三、四月,青黄不接的时候,村民就拿着空口袋到我家说家里没米下锅了。没有粮食的时候,我就向板芙公社借,公社没粮就跑到小榄借。

面对这种局面,里溪该何去何从?大家都知道,出路只有一条——打破思想框框,打破传统的生产分配制度。但没有人敢提出来,我就召集支委向大伙提议,解放初土地分到户,家家都富足,我们也干脆单干吧!几名村委听了都十分震惊,但还是决定试一试,因为不试就没饭吃,大家都希望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人心齐,泰山移。再加上当时上级部门对于里溪的做法没有过多干涉,持“六不”态度,即:一不支持、二不反对、三不鼓励、四不提倡、五不报道、六不推广。这也使得我们更大胆去改革探索。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全面推开,里溪也成为十里八村的榜样,我作为正面典型天天被请去作报告。在两届任期内,从战战兢兢勇闯迷雾到风风光光为人榜样。

长远规划、有谋有略

探索农村发展新路子

●记者:里溪村为板芙镇、中山市乃至广东地区的农村改革开了先河,并长久地留下一份改革精神。您觉得如今在乡村振兴、在“三农”工作方面该如何用好这笔精神财富?推动中山“重振虎威”,农村可以在哪些方面有所作为呢?

◎林德成:我们那一代人是闯出来的,主要靠的是勇气。现在的农村和我们当年已经完全不一样,国家的各种农业政策都十分明朗。发展农村经济,不仅需要敢闯敢干,更需要智慧和远见。比如集体经济如何增收,如何让村民切切实实享受到发展带来的福利,农村带头人要多想办法。我经常跟年轻的村干部说,要么不干,要么就干好,担负起责任,才能对得起大家的信任。

“三农”发展说到底就是要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而农民增收中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是重中之重,现在一些农村靠卖地增加集体收入,这是一锤子买卖,以后靠什么来发展呢?农村经济还是要放水养鱼、筑巢引凤,发展可持续的项目,而不是一次性消耗。如今,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我认为首先需要科学规划,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把乡村的资源整合盘活,激发农村的活力。自然条件优越的除了发展农业,休闲旅游业也可以搞起来;工业基础条件好的,通过招商引资引入优质的企业。要依靠改革创新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挖掘乡村发展新动能。而这些工作都需要有胆识、有思路、有干劲的农村带头人来推进,不断探索农村新的发展路子。

文/本报记者 冷启迪图/本报记者 孙俊军

新闻推荐

让“软弱涣散”变“凝心聚力” 市委组织部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统筹推动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集中整顿

村里建筑垃圾随意堆放怎么解决?村民空闲时间只能看电视怎么办?10月24日上午,五桂山桂南村的香樟公园里,一场“城市管理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