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救助站业务股股长何伟兴带领团队摸索创新寻亲方法,两年多来取得显著成效 助150多名受助者成功寻亲

中山日报 2019-11-19 08:39

何伟兴与被救助人员频繁互动,寻找线索帮助他们成功寻亲。 本报记者 孙俊军 摄11月13日,何伟兴收到一个好消息,在救助站内生活了近7个月的流浪人员老余的家人终于找到了,下周就可以和同事一直送老余回广西河池的家了。

何伟兴在救助站工作了13年,2015年晋升为业务股股长。4年来先后组织跨省市护送特殊人员720多人返乡。尤其是近两年来,他带领团队通过多种途径,为150多名智障、痴呆流浪人员找到亲人,成为站里的寻亲能手。

本报记者 李玮玮

●通过“骂人”视频

为阿婆找到家

何伟兴还记得刚接手业务股股长工作时,业务千头万绪。以往救助站的工作多是临时救助,帮助流浪人员和困难人员购买车票和食品,目送他们返乡即可。但近年来,面对的难题则是帮助不能清晰表达的智障、痴呆、聋哑流浪乞讨人员确定身份、找到家。

帮人寻亲是个技术活,何伟兴不断摸索和创新寻亲方法,一来听口音,二来看外貌、体型和饮食习惯等,通过判定籍贯缩小寻亲范围。天南海北的方言,何伟兴基本可以判断出个大概,比如东北话、云贵川话、湖南话、广西话等。

2017年4月,坦洲公安分局送来的一位头戴白帽的阿婆,阿婆的话没人能懂,无法交流。种种尝试失败后,何伟兴联系上了寻亲志愿组织“宝贝回家”,终于得知阿婆的话可能是云南丽江一带的口音,但通过当地救助站寻亲仍未果。何伟兴没放弃这个线索,有一次把阿婆骂人的视频发给志愿者,这次对方把视频发到云南丽江和迪庆各乡镇民政办或村居委。功夫不负有心人,迪庆站回复称一民政干部看到此阿婆正是其朋友的乡亲,阿婆终于圆了回家的心愿。

●坐28小时救护车送病危受助人返乡

何伟兴的手机里有近200个全国各地救助站业务人员的微信号,还有“宝贝回家”“让爱回家”等公益寻亲志愿组织的联系人。一旦发现线索,就不分上班、下班时间,立即发上群里。同时他还善用微信朋友圈、抖音、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广而告之”,帮助受助者找亲人,帮助家属找失踪者。

去年8月,市中医院求助救助站,希望帮助一名高位截瘫的安徽籍病人寻亲返乡。病人无法说出自己的原籍和住址,何伟兴就一次次跑医院,通过聊天和与可疑户籍地的救助机构联系,一次次核查未果,何伟兴就一次次去聊。“寻亲犹如破案,有时一些不起眼的信息可能就成为线索。”有次病人透露了两个儿时玩伴的名字,何伟兴没有放过,发给安徽当地救护站,最终确定了病人是安徽阜阳市人,但因行政区划原因已归于另一个镇管辖。

正在何伟兴计划护送病人返家的时候,病人因心脏病发作第三次进入ICU抢救,直至后来病人身体好转,同时协调好当地民政部门,妥善安置病人今后生活后,何伟兴带队,坐着中医院的救护车,历经28小时,顺利把病人送回当地。

护送植物人返回四川宜宾、护送怀孕9个月的精神病人返乡……4年来,何伟兴先后组织护送了720多名行动不便等特殊人员返乡。

●主动联系安徽“马义民工作室”寻亲

2017年11月,中山市无法查找身份信息滞留市救助管理站和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受助人员200多人,这么多人的寻亲返乡工作责任落在了何伟兴身上。按以往的寻亲模式,他先按照程序刊登200多人的寻亲公告、推送全国救助寻亲网和“今日头条”、入系统建档、提取DNA,不过,这些工作做完后,仍没有得到有用的反馈信息。

央视有一档人气居高不下的寻亲栏目《等着我》,里面不少寻亲线索是安徽马义民警官通过公安的“人相识别系统”对比出来的,何伟兴萌发了请马警官帮忙的想法。通过当地救助站的牵线,何伟兴顺利和马义民取上联系。很快,马义民就通过人脸识别系统为一位住在中山救助站的流浪老人找到了在广州的亲属。

随后,何伟兴把采集到的200多张照片全部发给“马义民工作室”比对核实,成功为42名滞留中山的人员找到家人,并护送返乡。

除了帮助受助者寻亲返乡,何伟兴与同事们还会“多管闲事”。他们为受助人员找到家人后,个别家人不愿接受,甚至出现有些受助者被送回当地后又跑回中山的情况。何伟兴与同事们“一跟到底”,协调当地民政部门,为这些受助者落实医保、社保,联系当地养老机构等,为受助人和其家属提供最大程度的社会支持。

4年来,在何伟兴和同事们的努力下,超过1万多名流浪人员接受救助并安全返乡,他和同事护送的足迹遍布广西、湖南、贵州、安徽、四川等10多个省份。由于工作突出,何伟兴先后被中山市直机关工委、市民政局、市救助站等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民政系统先进个人,今年还获评2019年中山市第三季度“中山好人”。

新闻推荐

中山一院开创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 哈佛教授专程观摩无缺血肝移植

StefanG.Tulius教授对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赞不绝口。南方农村报讯11月7日,哈佛大学附属布莱根妇女医院(Brigh...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