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微心愿 筑起大关爱 市慈善总会搭建博爱商城网络平台,联动媒体为社区困难居民提供精准帮扶

中山日报 2019-11-18 05:00

“博爱商城”网上捐助平台的受助者(右)到“博爱商城”领取物资。市慈善总会六楼的仓库,整齐地保存着不少衣物、电器和生活用品,部分已标注好受助者的姓名、居住地以及配送物资的社工或志愿者信息,静静等待被送到困难群众的手中。“一件能御寒的衣服、一个能煮出香喷喷米饭的电饭煲或者是一包成人纸尿片,对于一般人而言很普通的物资却可能是困难家庭难以企及的。但有了"博爱商城"网上捐助平台,他们的微心愿可以轻松实现。”市民生公益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入选了第七届“博爱100”最强公益项目的“微心愿 大关爱”项目负责人吴嘉迪说。

■社工下单商城配送

吴嘉迪介绍,市慈善总会在2017年3月便开始“博爱商城”网上捐助平台的构建。“中山从不缺乏善心人士,但如果没有一个官方、权威的捐献平台,他们会担忧物资是否准确落到有需要的人群手中,于是我们创新性地搭建了这一公开爱心平台。”

“我们的帮扶对象是通过自己努力或现有政策依旧无法突破困境的人群,他们可以自己或借助当地社工、民政干部的力量通过网络提交申请,通过审核后我们会发布在博爱商城上。短则两到三周,长则一个月,他们的"微心愿"便可通过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力量实现。”此外,博爱商城设有反馈机制,当“微心愿”最终完成时,跟随一起上门的社工或志愿者会通过文字、图片等形式进行反馈,使爱心人士能及时了解自己的捐献是否真正落到实处。

“从2018年6月30日起,我们与中山广播电视台《城市零距离》栏目组联手创立"零距离微心愿"项目,使更多的"微心愿"实现。”吴嘉迪骄傲地说,“零距离微心愿”项目启动至今,取得了共发布微心愿964个、累计完成微心愿780个、受惠困难群众超过1000多人、合计价值超过20万元的好成绩,“博爱商城”的22个站点也基本实现了全市覆盖。”

■一方面给帮助,一方面破除依赖心理

走一条创新路,吴嘉迪坦言也有碰壁的时候。“最初构建平台时,我们无条件接受并保管爱心人士捐赠的物资,待到有符合的微心愿我们便送出去,但很快发现行不通。”吴嘉迪介绍,物资捐赠难以和困难群众的微心愿相匹配,很快就面临库存压力。“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决定收到困难人群的微心愿后,再向社会公布并链接资源,简单的顺序调换却有显著的效果。”吴嘉迪感动地表示,不少热心人士认领“微心愿”后,经常选择购买全新的送到困难人群的手中,对困难人群的帮扶更加精准。

此外,如何纠正受助对象的错误看法、贯彻“助人自助”的理念也是项目推进的难点之一,吴嘉迪苦笑着说,入驻平安苑、祁安苑等保障性住房小区收集微心愿时,很多居民即使家中没有任何困难也选择求助工作人员,希望得到礼物,部分受助者还形成了依赖心理。面对这种情况,项目组开展了多次宣传活动,才渐渐地让更多的居民了解了“博爱商城”网络平台的意义。

■将继续优化创新

家住石岐区民权社区、今年62岁的珍婆婆(化名)是“博爱商城”网上捐助平台的受助者之一,患有脑中风后遗症的她从2017年接受手术后便长期卧床和服药,失去自理能力;而珍婆婆的儿子患有严重的皮肤病,平日只能靠打一些零工补贴家用,母子俩生活拮据。不幸的是,今年9月初珍婆婆健康恶化,出现发烧、癫痫等现象,但家境贫困的她连医院的一千元押金也无法承担。“收到一线社工传递的"微心愿"后,我们通过线上登记发布、线下联动中山广播电视台《城市零距离》栏目组积极开展帮扶对接,很快得到了社会响应。”吴嘉迪说,目前珍婆婆收到了护理床、成人纸尿片和洗衣机等应急物资,而社区居委、社工站等也协助将相关政策落实到珍婆婆家中,不仅为两人都办了低保证、残疾人证,也通过残联帮助儿子找到稳定的工作,成功为珍婆婆链接到家政公司与老人院的资源。

吴嘉迪介绍,“微心愿 大关爱”项目接下来将继续优化创新,通过与《城市零距离》栏目组更为紧密的合作、优化志愿者团队和“各镇区慈善超市+热心市民+社工服务站+义工”的“4+模式”,打造一个更快回应对象需求、更透明官方、更快促进资源流转的平台。“今年我们计划开展四场线下活动,通过社区宣传、入户探访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项目,也让项目更贴近困难群众;另外,我们将精选200个左右的微心愿作为典型案例宣传,让困难群众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平台的优越性。”

文/图 徐钧钻 陈家浩

新闻推荐

中山学院举行师生“面对面”交流会 直面学生疑问 回应师生关切

本报讯(记者唐益通讯员张远秀)11月14日下午,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在校内实验楼广场,举行了一场师生面对面互动的校务咨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