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吴季松为中山绿色发展出谋划策 守护湾区“肾”争当“领跑者”

中山日报 2019-11-12 02:45

吴季松演讲后接受媒体采访。中山在生态和人文湾区建设中应发挥更大作用?11月11日上午,由中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协办的“院士论坛——湿地生态修复的理论和实践在大湾区的应用”在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开讲,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吴季松建议:中山要争当绿色发展的“领跑者”。

文/图本报记者 谭华健见习生 陈雪琴

■要利用好翠亨湿地这块“宝地”

吴季松说,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位于翠亨新区,区域有成片的红树林、滩涂地、桑基鱼塘,还有许多条小河流横穿其中,是珠江流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

湿地是一个生态系统,目前全国都在大造内陆湿地。“湿地绝不是在一片低地中放一滩水,就完成的。”吴季松说,这只能起到景观作用,生态功能很低 。现在中山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总规划面积达620多公顷。要利用好这块“宝地”,造福中山市民。因为中山湿地与南沙湿地隔水相望,一水相连,南沙湿地有一万多亩,如果与中山统一规划,则可以建设成1.5万亩的湿地。这两块湿地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生态保障,也是大湾区的两个“肾”。“只有"肾脏"健康,发展才能健康发展。”吴季松表示,接下来,要建设好中山湿地与南沙湿地,争取成为国际湿地城市。

■在中山建立院士工作站助力湿地修复

在吴季松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应以雄安新区建设为参考,积极做好湿地生态修复工作。中山在绿色发展方面拥有占全市面积1/9的五桂山生态保护区、连续3年获评“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正在加快建设等优势,更要争当绿色发展的“领跑者”。

吴季松表示,要在湿地修复和经济建设当中,找到“绿色”与“发展”的平衡点。不能在以破坏湿地为代价搞经济建设,要治理水污染,使用清洁能源。

现在,吴季松已经和位于翠亨新区的戴思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在该公司建立院士工作站。

接下来,吴季松打算利用自己毕生所学结合戴思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资源,验证雄安新区一些生态项目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最终取得经验,再把这些技术和经验用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湿地修复。

新闻链接

吴季松,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北京循环经济促进会中国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技术经济学会顾问,原全国节水办副主任、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原中国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代表。

2009年,吴院士以主持制定和指导实施中国第一批国家级生态修复工程,高票当选为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吴院士开创并主持制定、监督实施我国首批水生态系统恢复规划,包括北京、黑河、塔里木河和使黄河不断流,取得明显成果。2018年,吴院士被有关部门聘请为雄安新区专家组成员,主要负责雄安新区白洋淀的生态修复规划工作。

新闻推荐

益工场

“新中山人看中山”实践营招募新营员探索板芙水乡市青少年宫近日准备了一个免费的外出活动营——中华优秀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