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残疾人赋能 让老人家安心 民生公益一项目入选“博爱100”最强公益,计划为“依老养残”提供暖心援助
项目档案
◆项目名称:爱同行“依老养残”援助服务项目
◆实施组织:中山市民生公益服务中心
◆项目内容:设置了“家居改造”暖心行动;“欢乐到家”志愿者送服务慰问活动;“微心愿”实现小心愿等环节,为需终生照顾重度残疾儿女的老年人送上关怀,缓解他们的生活压力,提供更便利的照顾环境。
◆实施效果:计划一年内为石岐区不少于10户“依老养残”家庭链接家居改造暖心行动;提升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和慰问效果;完成不少于25个“依老养残”家庭许下的微心愿。
“辛苦大半辈子的长者本该颐养天年、享天伦之乐,但在"依老养残"困难家庭中并非如此,年老力衰的他们担起照顾残疾子女的重任,有些持续了好几十年,因此我们萌发了推行爱同行"依老养残"援助服务项目的想法。”市民生公益服务中心社工、爱同行“依老养残”援助服务项目负责人王报春说,在成功入选第七届“博爱100”公益创投项目最强公益决赛后,他们更将坚持推行这一项目的初心,盼望能为这些家庭减轻负担。
“依老养残”家庭的老年群体很孤苦
所谓的“依老养残”困难家庭是指家有16-60周岁、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且照顾他们日常起居、保证经济来源的重担由长者承担的家庭,他们往往面临着比一般残疾人家庭更大的经济、精神压力。因媒体报道的被熟知的百岁慈母麦容欢就是最典型的依老养残家庭。
这样的家庭在中山并非个例。
“一方面,这些残疾人往往缺乏自理能力和工作能力,他们的日常起居全靠长者照料;另一方面,照顾残疾子女需要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对于年老体衰、只能依靠微薄退休金的长者而言是不小的挑战。”王报春介绍,以家住东明社区的黄婆婆(化名)为例,“依老养残”困难家庭面临着的诸多困境便可见一斑。
黄婆婆今年七十多岁,本身患有哮喘病,她的女儿在3岁时因发烧引起脑膜炎终身瘫痪,成为一名重度残疾者;儿子在外地打拼,患有心脏病的儿子平时也无暇顾及母亲。回忆初次拜访黄婆婆时的场景,王报春依然觉得痛心,“走进房间,黄婆婆的女儿正侧卧在床上,瘦小的身躯和纤细的四肢使已四十多岁的她看起来像一名小学生,四肢蜷缩,床边还堆放着几条用于替代成人纸尿片的毛巾,经过多次使用和清洗已经发黑了。”王报春表示,依靠退休金和残疾人帮扶相关政策,黄婆婆一家经济上能维持日常生活。然而到菜市场买菜、定时为卧床的女儿清洁身体等对于年事已高的黄婆婆而言也并非易事。“我们探访黄婆婆时,她乐观地表示自己将继续坚持照顾女儿,但如果缺乏社会各方的支持和帮助,类似黄婆婆这样的"依老养残"困难家庭依旧会深陷困境中。”王报春说,这群老人不敢外出超过2小时,不敢生病,长期活在焦虑和恐惧中。
为残疾人赋能,让老人家安心
目前,石岐区北片区约有重度残疾人647人,市民生公益服务中心的社工仍积极走访、了解和评估他们的具体需求。王报春表示,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他们会链接资源、为“依老养残”困难家庭提供相应的物质性帮扶。“长者是这类家庭中照顾残疾人的主力军,为家中增添扶手、防滑措施等居家安全改造使他们的人身安全更有保障;微心愿则可以链接到冰箱、电视或成人纸尿片和毛巾等生活必需品,大大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王报春说,除了物质性的帮扶外,社工们也关注到“依老养残”困难家庭中长者的精神需求,计划通过“社工+义工”双工联动组织“欢乐到家”探访服务,为"依老养残"困难家庭提供精神慰藉和情感支持。“除了定期家访、了解和解决他们的需求外,我们还希望将娱乐性活动带进他们的家中,比如唱歌、跳舞和演话剧。”
此外,为具备能力的残疾人赋能,是既能帮助他们培养生活自理能力、也让长者服下一颗“定心丸”的好方法。王报春介绍,对住在湖滨社区、“依老养残”困难家庭的李婆婆(化名)的帮扶便是典型案例之一。“李婆婆今年73岁,她的儿子阿凡(化名)是一名有智力障碍的重度残疾人,但在李婆婆多年的坚持教育和训练下,他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注意到这点后,社工们积极为阿凡赋能、锻炼他的自理能力。
“赋能的过程十分考验耐心,往往需要反复强调多次,他才能牢记我们的叮嘱。”王报春说,阿凡有时会曲解社工的意思而闹出笑话,例如叮嘱记得为电器断电,阿凡却干脆一整天不开电器,但整体而言他的自理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阿凡本就会自己做饭和买菜,如今在我们的协助下,他的居家安全意识越来越强,开始知道关好门窗、防火防盗;前几天被流浪狗攻击后,他还独自去到医院,在热心人的帮助下顺利注射疫苗、安全到家,看到儿子的进步,李婆婆也宽心了不少。”
王报春表示,“依老养残”困难家庭中的长者常常有着自己离世后、残疾子女的生活难以保障的担忧,但通过社工的赋能,这样的问题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接下来,我们将继续进行入户探访和需求评估,以社工站为依托、运用石岐区社工综合服务中心现有的服务基础,链接更多的社会资源,更好地为"依老养残"困难家庭提供援助。”徐钧钻 陈家浩
新闻推荐
11月9日,“雪龙2”号航行在西风带。新华社记者刘诗平摄据新华社“雪龙2”号11月9日电(记者刘诗平)“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