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承西接 中山起舞 □深中通道重塑区域格局和城市价值 □中山求解城市深度协作新命题
深中通道建设施工现场。深中通道将促进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南方日报记者叶志文摄
■编者按
今年8月16日至9月6日,《南方日报·中山观察》推出“重振虎威——中山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系列报道,以12篇报道多角度思考中山城市发展路径,呼唤中山重振广东“四小虎”锐气,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从区位价值的重塑,到城市空间的再造,全力实现中山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有哪些?即日起,《南方日报·中山观察》将推出“重振虎威——推动高质量崛起的城市方法论”“重振虎威——中山镇区推动高质量发展一线调研报告”两大策划,从宏观到微观、从市级到镇区,再论敢为天下先的中山改革精神,敬请关注。
到中山去!在深圳智能制造领域工作多年的李慧,今年9月最终决定到中山创业。
3年前,在朋友的推介下,她到中山购房,但由于交通不便,房子始终处于闲置状态。“每次来都要经过虎门大桥,来回差不多3个小时,很痛苦。”中山与深圳两地隔海相望,海上直线距离约20公里。不过,在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前,两地陆上通行距离超过100公里,这让不少向往西岸发展空间的深圳人止步。
随着深中通道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停止了观望,加入到李慧这样的“行动派”。作为深中通道西着陆点,自项目建设规划提出以来,中山就与深中通道形成了紧密关联。深中通道的修建,不仅改变了中山这个珠江西岸城市的区位价值,更赋予其“东承西接”功能,对于推进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而言,中山有着更新、更重的角色定位。
这是中山市机遇,也是中山的使命。站在区域融合发展的角度来讨论中山和深中通道的关系,会发现这不仅是对中山区位价值的重新发现,更是对中山区域功能角色的重塑与再造。
南方日报记者雷海泉吴帆罗丽娟
1中山产业园的“深圳基因”
进入10月,位于板芙镇的中山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以下简称“板芙智装园”)迎来项目落户和动工建设热潮:广东赛凌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和中山莱博顿卫浴有限公司项目先后动工建设,加拿大CCL集团电子智能标识项目签约落户。据统计,板芙智装园目前落户项目23个,涉及投资总额95亿元,预计达产年产值超过150亿元。
梳理近年来的公开报道可以发现,板芙智装园招商触角已延伸至省内外乃至全球,落户项目呈现出产业高端化和国际化趋势,而深圳就是该园区的招商重点区域之一。在中山市九大市级产业平台中,虽然与深圳的直线距离较远,但其仍对深圳企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比如近期动工建设的广东赛凌科技有限公司是深圳市灿明科技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后者是行业龙头,是德国奔驰、宝马品牌指定的4S店标识光源供应商。该公司计划在板芙智装园设立总部及生产基地,并在三年内将公司整体从深圳搬迁至中山板芙。
而靠近中山东部海岸线的区域,带有深圳“基因”的产业项目早已开始聚集,这里是深圳企业“抢滩”中山的热门区域。今年4月,由深圳市江波龙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在翠亨新区马鞍岛上投资建设的江波龙中山存储产业园首期建成投入使用。江波龙董事长蔡华波表示,选择将产业园落户中山马鞍岛,正是看中马鞍岛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中山的发展前景。统计显示,目前在翠亨新区落户的企业中,近八成来自深圳。
与马鞍岛仅相隔一条横门水道,位于民众镇的民众科创园也是深圳项目聚集地。今年3月,由深圳市LED显示屏龙头企业——深圳市洲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约落户,成为该产业园的又一个深圳项目。此前,该园区已引入比亚迪和彩迅工业等行业知名龙头项目。
可以发现,产业交流成为深中两地未来合作的重点领域,深中通道对接区域将成为其中的“主战场”。在深中通道东侧,深圳将宝安区作为深中通道东侧的重要对节点,提出以深中通道建设为契机,打造“深中产业拓展走廊”,加强与中山、珠海、江门等珠江入海口西岸城市的产业对接。
而在城市规划方面,中山也借深中通道的“东风”,提出了对标深圳前海的产城空间规划方案,其中位于深中通道登陆点的翠亨新区,就是目前该市城市新中心建设的代表。今年9月,《中山翠亨科学城城市设计》成果出炉,明确将在翠亨新区起步区规划建设科学城,有近200亩的科研院所、国家实验室用地,这与东岸深圳提出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壮大创新发展动能的规划形成呼应。无论从战略层面还是在具体项目引进,深中两岸产业交流都已进入对接融合阶段,未来两地有望在创新协同、“双创”和新兴科技产业合作等方面产出更多成果。
2不可忽视的“虹吸效应”
“机遇固然振奋人心,但虹吸效应同样值得中山重视。”在重大历史机遇面前,也有不少专家关注中山所面临的挑战。深中通道一桥飞架,在改写东西两岸资源流通速度的同时,如何避免沦为“过道经济”也是中山不得不重视的议题。
无法否认的是,中山仍存在不少短板,与承接东岸创新发展资源存在一定“错位”。比如,中山拥有灯饰照明、五金家电、红木家具、纺织服装、游戏游艺等传统优势产业集群,但产业转型升级滞后和新旧动能转换不畅,导致产业发展质量不高、总体层次偏低;又如,中山市内国家级创新平台不足,公共服务平台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缺乏创新引领型企业,人才、科技服务机构等科技创新资源不足,限制了深中两地合作的空间。在2018年广东省规上工业增加值百强企业名单中,中山仅纬创资通一家上榜,而深圳有35家、广州19家、东莞11家、佛山8家、惠州7家、珠海4家。缺乏重大创新平台和大企业、大项目,降低了中山对创新资源的吸引力和承接能力。此外,区域土地粗放利用,“市-镇”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畅,造成镇区缺乏统筹协调、各自为政、布局分散,导致经济发展存在碎片化,难以集中资源承接深圳等东岸城市产业辐射外溢。
从优势来看,中山的产业基础比较好,民企活力强,产业特色明显;从短板来收,则存在产业层级普遍比较低、转型动力不足、品牌认知度较低等问题。上述两大支点,都将成为中山承接产业转移、构建产业协同关系、打造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的发力点。
显然,从交通要道到战略要塞,中山已经意识到从前者向后者演绎的迫切性。但在“珠西枢纽”的内涵延伸方面,与显性的基础设施相比,隐性的战略规划步伐则显得要薄弱一些。强调区域性枢纽位置,中山的诉求与野心绝不止于交通过道那么简单,而是利用这一区位优势,开拓展这个城市空间与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的对话关系。而有关这方面的讨论,从政府层面来说,并未形成像交通基础设施那样明确而系统的建设逻辑。
打开向珠江东、西两岸的对话关系,中山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需进一步强化。相对构建“交通通道”,打造促进创新要素流动的“战略通道”涉及到更为复杂、多元的层面,这需要更有预见性、更积极主动、时间节点上更早谋划。如此,中山才不会沦为单纯的“打酱油”角色,“深中同城”才具备更充分的说服力。
3把“下一个十年”放在中山
李慧和合作伙伴在中山正开设一家研发生产物联网应用软件的企业,计划以中山为起点,开拓珠江口西岸市场。“中山的行业市场很大,但说到技术,我们还是需要找回深圳和其他产地的企业。”除了业务,由于不熟悉中山当地的企业开办流程,他们在企业登记注册方面也遇到一定的困扰,所幸他们得到了当地创业孵化服务机构的指引。
纵观国内城市发展过程,除了交通和产业等硬件实体,营商环境和城市公共服务“软环境”对接也是城市融合的重要一环。借助深圳的外溢创新资源,东莞实现产城华丽转型。为对接深圳创新资源并留住企业,东莞在商贸服务配套、科技创新服务和城市公共服务等领域发力,扫除莞深同城障碍,为华为等一批深圳企业在东莞落地生根提供了良好环境。
如长三角地区,昆山和嘉兴两地在加快融入上海过程中也推出多项公共服务同城化和政策协同举措。昆山提出交通同城卡、社保卡与上海互联互通,共享上海优质医疗资源,强化两地养老服务合作。嘉兴实施“沪嘉医疗、教育同行”计划,与上海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在办事流程和市场规则上,嘉兴也在积极对标上海,推动标准互认,优化投资环境。
中山并非意识不到紧迫性。当前,一场围绕营商环境的“攻坚战”也已在中山拉开帷幕,针对营商环境建设,中山实施企业开办便利度提升行动,持续发布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工作要点,在中山企业的平均开办时间已压缩至1.5个工作日左右,开办企业效率走在全省前列。
针对中山在“软环境”存在的短板,由中山市政协和中山市经济研究院组成的联合课题组认为,未来,中山可探索与深圳等东岸城市在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进行对接,如推进公交一卡通,推动幼儿园、中小学校与广深港等同类学校缔结为姊妹学校,提供同品质标准的教育服务,推进两地医疗机构部分医学检验、影像检查结果互认,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等。此外,应注重对标提升营商环境水平,消除政策落差,营造规则统一开放、标准互认、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环境,提升规划政策协同度,逐步实现与深圳等先进地区办事规则、政府服务“无差别”,实现营商环境一体衔接。
虽然通行路途遥远,但年过不惑的李慧依然憧憬着深中同城,把“下一个十年”放在中山,正在修建的深中通道在其中给了她很大信心。
当前,在缺少东西长距离直线快速通道的情况下,珠江口两岸交通主要呈南北向流动。为加快对接东岸,中山此前已先行与深圳在水上客运领域作出探索。2017年8月,深中水上巴士(中山至深圳机场码头)正式开通,翻开了中山与深圳水路客运通航的历史。航线单程用时约45分钟,运行3个月后,班次由每天的“四进四出”增至“七进七出”,每天14个单航班公交化运营。运营两年,航线运载旅客超过35万人次,展示着深中同城的前景。为满足两地来往市民需求,运营方还计划在今年内增开中山至蛇口邮轮母港航线,该航线临近深圳市区,且周边有地铁线路,有望发挥更大的通勤作用。
■对话
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持平:
抢抓战略机遇期首先做好自我提升
中山如何抢抓港深中通道建设及粤港澳大湾区加速推进的历史机遇,推动更高质量发展?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持平表示,深中通道开通后,珠江东西两岸产业联系将进一步加强,中山应抢抓战略机遇期,加快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对接科研机构与高端人才,从而吸引更多高端服务业资源,探索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首先要了解珠江东岸高端产业的诉求
南方日报:深中通道的建设,将给中山的区位以及珠江东西两岸的发展格局带来怎样的变化?
袁持平:珠江口两岸“东强西弱”的格局形成已有一定时间。实际上,珠江东岸的发展也面临着制约,如土地资源相对紧张。同时,东岸深圳、香港的后工业化特点更加明显,生产制造业占比进一步降低。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圳、香港的生产制造业会向周边制造业体系比较完善的区域外溢。
如果交通体系完善,按照产业价值链分工规律,东西两岸的产业将进一步流动、互补。深中通道开通后,珠江东西两岸的产业联系会进一步加强,整个区域经济的经济规模会进一步加大,东西两岸的发展会更加平衡。而中山作为深中通道的登陆点,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
南方日报:从区域对接而言,中山如何做好“东承西接”?
袁持平:“东承”方面,中山的生产制造业及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具有一定基础,如国家级高新区火炬区,翠亨新区也有不少高新企业布局。上述中山产业企业可以与深圳、香港的创投基金、天使投资等生产服务业对接,助推中山相关产业企业“再上一个台阶”。通过双方的对接,产生出一批新业态。
“西接”方面,无论是深茂铁路还是深中通道,中山都毫无疑问是节点城市。同时,中山产业在西岸具有一定的“高地”优势,可以与粤西地区形成产业链分工,将中山的生产制造业向西延伸。
南方日报:在推动区域融合发展方面,有哪些做法和经验中山可以参考借鉴?
袁持平:深圳的高科技企业与东莞的制造业结合,已经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个亮点。东莞当初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通过有效承接深圳产业,实现了新的跨越。如今的东莞松山湖,已经成功聚集了华为等高科技企业。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首先要了解深圳高端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需求。深圳相关产业的外溢需求很强烈。中山应该学习东莞的做法,多与优势企业、新兴产业对接,了解相关需求;同时建好政府间、企业间、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平台,把对话的渠道搭建好。其次,中山自身也要充分做好准备,比如东莞当年“腾笼换鸟”,引入高端科研资源,提前布局松山湖,这不仅需要“抢时间”,更要站得高站得远。中山要主动作为,做好自身的升级提升,才能承接得住深圳、香港的资源。
配套能力与创新生态决定企业落户意愿
南方日报:在深中通道开通前的时间窗口期,中山具体可以在哪几个方面重点发力?
袁持平:一方面是对接吸引科研资源。如建设理工科、科技类大学,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落户。是否有这类科研资源与创新生态,决定了企业是否愿意前来落户发展的意愿。中山可以与中科院、顶级高校等合作,提前布局。
另一方面,城市竞争也是人才竞争,中山要打造吸引人才的软硬件条件。要花大功夫研究各地吸引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做法经验,从政策支持、居住环境、人才福利等方面,推出实实在在的举措。人才来了,企业和产业才会来。
南方日报:中山的土地空间也较为有限,在资源有限条件下如何做好内涵的“扩容”?
袁持平:中山、珠海等地实际上都面临着这个问题。第一,梳理土地资源,通过“三旧”改造,腾出发展空间。第二,通过交通便利来延伸土地空间,我们所说的土地资源不是绝对的,中山的一些区域还有土地空间,可以通过内部交通路网加强链接,使之成为承载空间。
南方日报:深中通道开通后,进入中山的首站翠亨新区。中山应如何在窗口期内做好翠亨新区建设?
袁持平:中山大力推进翠亨新区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翠亨新区要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同时,可以学习借鉴东莞松山湖在管理机制、对接资源、招商引资、产业培育等方面的一些经验做法。另外,还要培育好区内的现有企业,形成产业生态,吸引企业聚集。
新闻推荐
第十六届中山市科协学术活动月启动仪式暨院士论坛昨举行 中山籍院士孙靖夷解读人工智能魔力
孙靖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了人工智能在人脸识别、审美、健康医疗、指纹采集等方面的广泛用途。本报记者夏升权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