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大中山学院引导师生从源头减量控制垃圾并实施分类,成为省级校园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基地 实施3年以来生活垃圾减少两成

中山日报 2019-10-21 10:37

师生们将不同类型的生活垃圾分门别类投入垃圾桶内。自上海实施垃圾分类以来,全国各城市也逐步加入垃圾分类队伍中。其实,在中山,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探索校园生活垃圾分类已有3年时间。该校结合实际,将校园生活垃圾分类为可回收、有害、其他一级搭建垃圾,引导学生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实施3年来校园生活垃圾减少20%以上。2018年,中山学院成为省级校园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基地。

●从源头减量、分类投放探索垃圾分类

行走在中山学院校园中,可以看到不锈钢材质的垃圾桶分布于教学楼及公共场所。师生们将不同类型的生活垃圾分门别类投入垃圾桶内。

“我们学校从2016年开始探索和引导师生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并与2018年将生活垃圾分类由指导意见转变为制度性文件。” 校后勤保障部副主任王俊力介绍说,学校制定并开始实施《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后勤保障部生活垃圾分类暂行管理办法》,由后勤部门对负责学生宿舍、公共课室、办公区域、室外公共区域等相关责任人执行工作责任制,负责人必须对自身所负责区域内垃圾做到早发现、早分类、早处理。

在探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过程中,中山学院主要从源头减量、分类投放等入手。王俊力介绍说,自探索生活垃圾分类以来,学校逐步将摆放在学生公寓内、教室内的垃圾桶撤走,仅在楼层集中摆放标有分类标志的垃圾桶。

据该校后勤保障部环卫绿化科叶老师介绍,目前该校垃圾分类的具体模式跟随中山市的垃圾分类的类型进行,结合全市实际情况,将生活垃圾分成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和大件垃圾四大类。“在校园内设置的垃圾桶、学生宿舍楼道间摆放的垃圾桶都有垃圾分类的标志。针对一些不常见的垃圾和几大误区,我们也有在校园内做宣传。”

针对宿舍区垃圾,中山学院参考《广东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文件以及结合公寓楼栋的实际情况,于今年8月中旬开始对宿舍楼道垃圾桶增加垃圾分类标识,分为可回收物、易腐垃圾、其他垃圾。

在分类投放方面,该校在去年更换了新的分类垃圾桶,引导学生分类投放。编写《校园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读本》,在读本中阐述垃圾分类意义、列明分类指导、常见垃圾分类误区等信息,发放给学生们参考。

●引导师生关注“垃圾分类”话题

如今在“莲峰山上”,垃圾分类已成为师生们的自觉行为。该校大四学生杨伟健介绍说,日常接收快递时取出盒子内的物品后,将快递盒退回给快递员,以便其他同学循环使用。日常生活中,如宿舍有可回收类的垃圾,也会统一整理好后投入可回收垃圾桶内。还有学生将在学校养成的垃圾分类习惯带回到家庭中,该校财务管理系大三学生袁奇红介绍说,在家会将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易拉罐等可回收垃圾分开处理。同时她还建议:“校园里的垃圾桶只是很简单的分类,希望可以再具体点,分的更精确些。”

面对垃圾分类问题越来越突出的现状,中山学院还出现了一支“互联网+”垃圾分类团队,他们开展市场调查,并凭借《互联网+垃圾分类回收现状及发展调查研究——以中山市西区为例》项目在“正大杯”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中获得“全国总决赛三等奖”和“广东赛区选拔赛一等奖”。

据介绍,该团队以实施“互联网+”垃圾分类模式的中山市西区为调查范围,以西区市民为调查对象,探讨该区“互联网+”垃圾分类的运作模式,调查该模式中是否存在不足。团队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西区政府专门出台政策、采取积分兑换礼品等方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西区市民普遍支持垃圾分类;相关企业在社区投放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一开始我们的结论是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市民意识单薄,企业机器投放不足等。”参与调研和报告撰写的团队成员、该校大三学生黄妍介绍说,在这些浮于表面的问题下,是政府、居民和企业还未能形成合力,“所以我们在其中一条建议中提到,政府应统筹协调多方的能力,形成多元主体共同治理格局”。

文/本报记者 唐益

图/实习生 杨伟健

新闻推荐

公务员乒乓球比赛落幕

10月20日,为期2天的中山市第十三届建行“龙卡杯”公务员乒乓球比赛在市乒乓球馆落下帷幕。本次比赛由市委组织部、市...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