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故居“走红” 乡村建设“添绿” 南区树涌村通过打造刘广生故居红色教育基地、建设荔枝生态公园,带动人居环境“红绿辉映”
随着中山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开展,这段时间,树涌村接待了一批又一批党员群众的探访学习,该村经联社党支部也结合主题教育,找差距、补短板,按下了该村市级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项目的“加速键”——力促荔枝生态公园、菜市场升级工程、登山径工程逐步动工,带动树涌村的人居环境“红绿辉映”,开启了一条“红+绿”特色乡村旅游路线探索。
●刘广生故居开放让树涌村“走红”
走进位于树涌中心街100号的刘广生故居,如今已修葺一新的二层小房系统完整地展示他的生平。
1901年,刘广生诞生在树涌村一户农民家庭。其幼时家贫但聪明勤勉。1920年考入县立中学时,正值五四运动不久,受进步思潮的影响,刘广生开始参加和组织学生运动。
1925年初,刘广生、黄健等进步青年学生组织成立了新学生社中山分社,标志着中共组织领导的中山学生运动开始走向新的阶段。“沙基惨案”发生后,中山学生救国运动掀起高潮,随即的1925年9月,中山县学联会成立,刘广生当选为学联会主任委员。随后他发动“择师运动”。1926年6月入党的他,在年底共青团中山县委成立时当选为首任书记。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共中山县委作出了举行武装起义的决定,以反击国民党右派的反革命血腥镇压,发动卖蔗埔起义,可惜以失败告终。刘广生在起义中被捕后被救,被迫转移到澳门隐蔽斗争。1927年秋,刘广生从澳门返回中山推进农运工作。同年底,刘广生回乡在龙眼树涌村组织发动秋收暴动,遭国民党当局通缉并在转移中被捕,后被杀害。
刘广生故居紧挨的一座民房,年近7旬的村民权叔和权婶说,由于刘广生的参加革命和牺牲时间都比较早,从1927年至解放前,刘广生的名字是村里的“忌讳”,留下的资料少之又少。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村里的老人口中陆续听到刘广生的当年的事迹。“然而,像故居这么详尽的还是第一次。”首批参观者权婶说道。
树涌村经联社党支部书记刘露宇坦言,村民所言不虚。为了将刘广生故居重新修缮开放,难度不小。“故居的防水工程就做了四次,最难的还是找资料。”刘露宇说,他们翻阅了大量的党史资料和档案信息,在市委党史研究室和档案部门的协助下,对村民口中流传的故事多番核实。“如当时老村民说,刘广生被捕是因为被一名绰号猫儿七的劣绅举报;又如被捕前一晚,故居附近展开了枪战。这些未经印证的传言,我们并没有放到故居展示中。”
不少市民对这个陌生“红色故事”好奇,刘广生故居的开放让树涌迅速走红起来。从5月开放至今,刘广生故居已先后接待了30批次的团体游客逾千人。还有不少的“有心人”通过手机导航自行前往参观。
●带动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14日下午3时,住在树涌村中心街的刘伯,头戴草帽、手持拐杖,清闲地来到刘广生故居附近,每天如约地查看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刘广生故居二期工程进度。轰隆的发动机声音并没有让白发老人感到闹心,反而更加激动。“希望刘广生故居建设更快一点,现在地方太小,内容太少,厕所、饮水等配套设施也不足。”刘伯动情地说,自己每年清明都会到座落在南朗镇光荣院,在烈士墓中仰望刘广生等6名树涌籍革命烈士的名字。刘伯说,除了缅怀烈士外,更欣喜的是看到刘广生故居带动村居环境的改善:来的人多了,树涌市场附近的两条臭水沟今年得以覆掩了;村口的儿童公园升级;供水管道也正在密锣紧鼓地更换了。
刘露宇欣喜地透露,按照规划,树涌村还将迎来新一轮的大“变身”。目前树涌村美丽宜居村设计方案已通过市级评审,正按程序招标,计划年底就可以开展工程建设。刘露宇向记者展示了该村的美丽宜居村设计方案如是说道。按照方案,树涌将进行村头牌坊修缮、村委前广场绿化改造、兴建公共厕所工程、儿童公园升级工程、菜市场升级工程、树涌村中心街外墙改造工程,一一为目前杂乱的村容村貌带来“换脸式”改变。
树涌村伫立在飞鹅山和回头雁山层峦叠嶂的高山间,其村后的400多亩原生态荔枝林是该村最有潜力的“绿色资产”。刘露宇说,按设计方案还将投入140万元专门打造荔枝生态公园和登山径工程。投入使用后,既能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也将成为该村探索“红+绿”特色乡村旅游路线一个积极的尝试,将散落的红色资源与绿色生态资源串珠成链。
本报记者 徐钧钻 见习生 陈家浩
新闻推荐
从“部门摆摊”到“一窗通办” 中山市推行“一窗通办” 全面提升服务质效
在市行政服务中心办事大厅,原各个部门已挂上“综合”字眼,群众可在区域内的全部“一窗通办”窗口办理相关业务。“一窗通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