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中山”平台引入人脸识别签到机制,探索志愿回馈模式 全省首试志愿服务“刷脸”打卡
文/图 本报记者 徐钧钻 见习生 陈家浩
●2秒即可完成签到签离
今年33岁的王金玲是哈尔滨人,2011年定居坦洲,她开心地说,自己12日上午在坦洲市民广场文明劝导活动中首次使用“志愿中山”最新上线的人脸识别系统,感受到科技最新便利。“以前签到签离需要在场所有的志愿者拿出手机、进入志愿中山平台进行二维码扫描在线签到签离,但现在只需管理员一人提供手机"刷脸"即可完成,每个人仅需2秒。”王金玲说,该功能目前在坦洲、南区等各镇区28个服务队试点后,得到一众志愿者欢迎。
三乡的王远德则从活动管理者角度点赞人脸识别考勤系统。他坦言,在2015年7、8月加入“志愿中山”平台前,发起一个活动并不容易。“作为管理员,线下要通知招募,要告知安全须知,要签到签离,还要核实志愿者的身份。有了志愿中山平台,这些工作之前就可通过身份二维码认证。”王远德笑着说,如今“刷脸”打卡,管理员更省事了,识别志愿者的身份只需刷一下。也为部分不适合携带手机的老幼志愿者提供方便。
据“志愿中山”平台统计,该平台自2018年以来日均上线的活动数高达565个,日均参与志愿服务并签到的志愿者多达4678人次,日均志愿服务时数12160小时。由于信号不足、打卡不成功等各种原因成功补录时数的总人数则有1363人。该功能的上线有望解决这一问题。
此外,中山市55万志愿者分别归属不同镇区、不同领域的志愿服务队,每场活动都要通过线下的管理员在每个服务场地进行后勤管理和签到签离,该功能的上线将为该系统的组织管理员9548人、阵地管理员762人和活动管理员3904人带来“利好”。
●激励志愿服务蓬勃发展
记者了解到,该功能需先下载“畅感”App,完成新用户注册和身份认证,绑定“志愿中山”账号后,往后的志愿活动都能实现“刷脸”签到签离。因此,老人、小孩等非手机用户也可通过亲属注册后,“带脸”即可签到。再也不用像过去一样,携带手机出示二维码。
市志愿者联合会秘书长简伟波介绍,“畅感”App拥有7项“人脸识别”相关专利技术,一发现志愿者使用照片、手机图片等身份冒充现象时,还会向后台发出警报。“这将有效规避过去少数为刷志愿时数积分而顶替签到签离的行为。”
简伟波表示,人脸识别系统能满足志愿者人数、验证次数和使用场景众多等复杂要求,待完成本次试点测试后,将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普及“人脸识别”考勤打卡机制。还计划应用于志愿服务回馈方面,“未来,我们希望与支持志愿服务回馈的公园、商场、厂企等商户及机构开展公益合作,以"人脸识别"技术解决公益回馈资源在分配上的公开、及时、有效等难题,为广大志愿者带来包括服务、物质等志愿服务回馈,探索更广阔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模式。”
新闻推荐
中山市政排水事务中心排水管理员谭霞辉切实为民办实事,群众发短信感谢点赞 “充分感受到共产党员的高尚品德”
谭霞辉到华凯花园旁白石涌的排污口前巡查。对于中山市市政排水事务中心排水管理员谭霞辉来说,已经过去的国庆长假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