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小血管性痴呆病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专科医生指出:早期识别早期控制可推迟疾病进程,降低失能残障发生率

中山日报 2019-10-09 07:08

随着社会老龄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痴呆已成为老年人常见疾患,因生活能力丧失等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日前,在采访中,市中医院神经内科·康复科主任杨楠介绍,腔隙性脑梗塞、脑白质病、脑萎缩、脑微出血等小血管病造成的痴呆也越来越常见。

■65岁阿姨早期治疗症状明显改善

随着中风的高发,腔隙性脑梗塞、脑白质病、脑萎缩、脑微出血等小血管病也频频出入公众视野,经常有街坊拿着CT或磁共振报告到医院咨询。据市中医院接诊数据显示,此类疾病在60岁以上人群中检出率为38%,80岁以上人群高达85-98%。脑小血管性痴呆以步态不稳、执行功能减退、视空间异常、情绪认知障碍为主要特征,长期迁延,造成瘫痪卧床、失用、失能时治疗效果不佳,因此早期识别干预意义重大。

今年65岁的程阿姨, 2009年因轻微右侧肢体乏力在市中医院住院,诊断腔隙性脑梗塞,后长期门诊随诊。作为太极拳班的领队老师,前几年,程阿姨发现自己记性没原来好、打拳动作不够到位,熨衣服、缝扣子这些细致活也做不好,复查磁共振发现脑白质病灶较前增多,医生采取强化危险因素控制,尽早筛查认知尤其是执行功能评价,结合化瘀通络中药治疗3个月后,症状明显改善,今年复查病灶稳定无增加。程阿姨的邻居王叔叔多年脚没力、行走不稳、记性差,听说也来医院就诊,磁共振显示已属于疾病中晚期,积极治疗,效果却没有程阿姨那么好了。

据了解,市中医院神经内科·康复科自2010年开设认知专科门诊以来,平均每年接诊800余例脑小血管性痴呆患者,随着老人保健意识的增强,今年1至9月份已接诊了683例。

■建议高危人群每年定期体检

杨楠介绍,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症状,有的人突然就听不懂人说话了,并且经常会伴有一侧肢体麻木、流口水、吞咽障碍、言语含糊不清等症状。血管病每复发一次,人的认知能力就会衰退一次,有可能这次发作损害的是语言功能,下一次发作损害的是记忆力等其他功能。人的大脑都有一个代偿功能,比如人的大脑认知功能受到损害后,其他部分就会加强活动,这就意味着血管性痴呆通过良好的治疗,有时会有比较好的恢复。

哪些人群更易出现脑小血管性痴呆呢?杨楠表示,一般而言,年龄50岁以上,受教育程度偏低,肥胖、酗酒、抽烟、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高同型半胱氨酸、脑卒中、冠心病、下肢动脉硬化症等更易受到脑小血管病侵扰,建议高危人群每年定期体检,认知专科门诊就诊筛查,早期识别早期控制。

相关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60-70岁人群中,87%存在皮质下白质改变,推测中山市脑小血管病潜在人群可达10万之众。脑小血管性痴呆作为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痴呆第二大病因,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防治,低盐低脂 “多宝塔式”饮食、规律作息、勤动手动脑、合理活动、戒烟限酒,推进健康生活方式,推迟疾病进程,减少失用、失能、残障的发生。

本报记者 周映夏 通讯员 黄琳 汪峰

新闻推荐

中山市民政局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的有关规定,现将中山市儿童福利院等5名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的资料予以公告。请孩子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