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东乡往事 留住岁月乡愁 回眸《东乡世事》摄影展,80幅图片展现城乡变迁
席慕蓉曾感慨,“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纵观中山火炬开发区的变迁,它曾是东乡的核心区域,随着城镇化不断深入,乡镇的淳朴风情逐渐在高楼、工厂等“水泥森林”中模糊,民俗文化也逐渐在现代文明中难觅踪影。回忆起东乡往昔,仅凭文字似乎已经无法让人直观领会。中山市公共文化促进会民俗摄影专业委员会的成员们通过影像定格昔日风采,以图片重新勾起人们的东乡记忆。
日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东乡世事民俗会员摄影展”在市文化馆二楼展厅落幕,岁月的足音却仍余音萦绕。80幅图片展现了东乡历史建筑、民俗文化、传统农耕等方面的风貌,给观众留下浓浓的乡愁。
文/见习记者 王欣琳 图片由市公共文化促进会民俗摄影专业委员会提供
农耕承载淳朴的富饶梦
影展中,昔日东乡人以牛耕田、手工收稻脱粒、用竹篾编织箩筐等景象都被摄影师的镜头一一捕捉。画面中,农民头戴草帽,在黄澄澄的稻田里使用脚踏打禾机,蕉农拎着自家种植的香蕉笑逐颜开,展现出东乡人的勤劳朴实。
据记载,火炬开发区在1979年以前以种植水稻、甘蔗、蔬菜、柑橘为主,亦有水产养殖。改革开放后,农民改以水产养殖为主,辅以畜牧业。从1986年起,水产养殖成为区农业经济的龙头,沙边、神涌、宫花等地将低洼地、沙坑等改为鱼塘。1998年,实施“菜篮子”工程,建立蔬菜生产基地,种植龙眼、芒果、荔枝、香蕉、柑橘等水果,其中茂生香蕉是中山的特色水果之一。
现如今,农田鱼塘变成工厂、创新示范基地,农业不再是火炬开发区的发展重点,乡村经济也衍生出不同的发展方式,传统耕种和养殖业变得“小众”。
古老建筑凝聚东乡智慧
影展中,以东乡古建筑为主题的图片吸引了人们驻足观赏。影像中,濠头青云桥的古香古色,石板街上的古井,青瓦灰墙的房屋,特色的碉楼建筑, 皆是东乡的文化缩影。
碉楼是珠三角侨乡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前,整个张家边区共有碉楼372座,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这里的碉楼兴起于清末民初,军阀混战,强盗倚势凌虐乡民,有条件的华侨和村民会构筑碉楼。楼身多以钢筋水泥构筑,少数以青砖建造,墙厚一尺余,刀枪不入,弹火难攻,危急时村民可上楼避难。
后来,乡公所或村民自发集资兴建了一些公用碉楼,起着瞭望、监视、预警、联防、报时等作用。抗日战争时期,碉楼不仅能抵御外侵,还供伤病员养伤治病。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些公用碉楼成为乡政府办公室、民兵队部或广播站,安装在楼顶的高音喇叭声音远播,也是那个时代的风景。
在沙边,碉楼尤其富有人文气息。因为它们不是建在村边或田园中的独体碉堡,而是大多数与村民居住的房屋连成一体,有的碉楼与住屋之间留有水巷,以利于采光和空气流通,前面围起天街(庭院)。沙边碉楼在具备抵御功能的同时,也是村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碉楼建筑的主人吸收了侨居国的建筑风格,结合中国实际加以构筑,以至它们融汇中西建筑风格。它们体现了旧日东乡人自我保护的智慧,也是当今中山旅游观光的“打卡点”。
传统民俗编织东乡情怀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俗风情是一个地方的人文标识,它贴近生活,契合历史文化,真实反映人民的精神风貌。东乡民俗传统丰富多彩,土地诞、龙母诞等在东乡人眼里都是凝聚乡族、祭拜祈福的日子。虔诚的祭拜过后,热闹的舞龙舞狮是乡亲们最期待的盛典。
东乡舞龙狮的历史悠久,以濠头为例,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龙狮在乡中巡游,锣鼓喧天。有时还有飘色、花篮、灯色、大旗、布绣等,万人空巷,热闹非凡。
这里的舞龙狮十分讲究,龙有金龙和银龙,醒狮有黑狮和雄狮。舞龙有过龙门、摆龙阵等套路,舞狮则有“采青”、高桩表演等。舞龙与舞狮各有特色,舞龙身长、体大,气势磅礴,舞狮则灵活多变,动作逼真生动。除浴佛节外,当地在重大喜庆节日都有舞龙狮的习俗。
在影展中,一幅大榕树下几位戴斗笠的乡亲伴着葫芦丝唱东乡民歌的图片既朴素又充满情趣。东乡民歌是东乡文化的一大特色,其内涵丰富,流传久远,主要有咸水歌、高棠歌、大罾歌等水上民歌,以及用东乡话演唱的东乡民谣。东乡民谣是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创作的一种民间歌曲,篇幅较长,故事性强,歌词极富文采,抒发了百姓的真情实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般在田间劳动、女子出嫁等时候传唱。
反映婚俗的作品也在影展中得以寻觅。图片中新娘身着传统礼服准备跨火盆。据记载,东乡婚俗是先订婚后完婚,男方将聘金、礼饼、双鱼、双肉、双鸡、双酒送到女方家,用轿车迎娶新娘。新娘步入夫家门时,要跨过火盆,寓意吉利,拜祭祖先、父母、叔伯婶母等,给长辈敬茶,双方设宴摆酒席,有的晚上还“闹洞房”。在一些当地人家,这些传统婚嫁方式仍在延续。
新闻推荐
筑路人国庆长假不休息加班赶工 博爱路-翠景道立交 争取8日全线通车
博爱路翠景道立交北幅,工人们在抓紧时间施工。本报记者夏升权摄本报讯(记者李丹丹)国庆期间,博爱路-翠景道立交工程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