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支山歌献祖国 花甲老人守非遗 成员年龄平均63岁的五桂山桂南村白口莲山歌队,成立10年来创作了上百首“声”入人心的山歌作品

中山日报 2019-09-26 05:29

9月19日,毛章娣(左一)与同伴们在桂南曲艺社练习新创作的白口莲山歌。本报记者 缪晓剑 摄“妹呀呢!舞龙舞狮舞翩翩,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呀呢!”“兄呀呢!科研成就来献上,齐唱山歌白口莲,呀呢!”9月下旬,午后阳光透过树叶洒在五桂山桂南村的街道上,一阵阵清亮绵长的歌声从桂南曲艺社传出,回荡在宁静的村路上。

老人们唱的,是中山客家传统民歌之一的白口莲山歌。白口莲山歌2007年被广东省政府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项目。在五桂山办事处和桂南村村委会支持下,桂南村2009年成立了白口莲山歌队。10年来,白口莲山歌队创作了上百首“声”入人心的山歌作品,沉寂多年的白口莲山歌再次回荡在悠悠五桂山中。

文/本报记者 张房耿

见习生 文露漪 通讯员 陈结婷

■花甲老人守护传承非遗山歌

步入桂南马溪牌坊,穿过喧闹的桂南市场,商铺后侧一处不起眼的角落传出悠扬的歌声。国庆节临近,桂南村白口莲山歌队正在排练新歌《科研成就献国庆》。“兄呀呢!蛟龙潜水下米数千,搜集海底好资源,呀呢!”“白口莲山歌”代表性传承人毛章娣一开口,悦耳的歌声让在场者不由得屏息聆听。

白口莲山歌是中山传统民歌中较为流行的歌种之一,主要流行于五桂山、南朗等镇区。白口莲山歌主要以咸水歌曲调,用客家话和粤语来演唱。歌唱的即兴性很强,有采茶调、叹情、唱花、唱情、顺口溜等形式。2007年,白口莲山歌被广东省政府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项目。

在桂南村,中老年人大都保留着白口莲山歌的回忆,村里上了岁数的老人提到白口莲,还时不时能哼唱出几句。

父亲爱唱山歌,毛章娣从小耳濡目染。长期负责基层妇女、文化工作,毛章娣发现熟悉白口莲山歌的村民大多年事已高。这块五桂山独特的文化瑰宝,正处于濒危的情况。

白口莲山歌讲究押韵,没有曲谱,曲调全靠演唱者自己牢记在心;山歌歌词除了登记在册外,更讲究随机应变,要求演唱者在表演时能快速反应接上对方的提问。白口莲山歌没有教学书籍,全靠一代代人口耳相传。为了学得其中精髓,毛章娣陆续访遍了村里八九十岁的老人,给他们表演唱山歌,请他们提出修改意见。

2009年毛章娣退休,为了让白口莲山歌能够代代相传下去,她开展了白口莲山歌的抢救性保护工作。毛章娣也开始专门学习白口莲山歌,并组建了这支由老年朋友组成的白口莲山歌队。

今年是白口莲山歌队成立第10个年头,山歌队目前固定有4名成员:61岁的周展基、66岁的陈国新、68岁的林丽萍和快满60岁的毛章娣。其中,陈国新和林丽萍曾是粤剧演员;周展基出身曲艺世家,年过6旬的他身材消瘦,唱起山歌来声音依旧清亮。今年8月,毛章娣当选为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白口莲山歌”代表性传承人。

■昔日家中吹拉弹唱,如今有了独立曲艺社

从曲艺社出发,穿过一条遍布青苔的矮墙小巷,不到2分钟就能看到一座种着绿树的清凉院子,这就是周展基家。在中式风格的客厅里,除了必备的一些家具意外,可见之处都放着乐器。门边摆着盖着红布的古筝,杂物室成了乐器室,摆放着扬琴、吉他、二胡……

随手打开客厅的柜子,就能看到队员们曾经排练用的竹板。在9年多的时间里,山歌队就在周展基家的客厅排练了上千个日日夜夜,创作出数百首脍炙人口的白口莲山歌。周展基年过八旬的母亲是山歌队最忠实的听众,每一首歌唱罢,老人都一一点评。

周展基可谓是跨越半生重拾白口莲山歌梦。周家是曲艺世家,周展基的爷爷是远近有名的“山歌精”;周展基的父亲是村里文工团成员,以前村子里放电影,开场前他常常会给村民表演山歌活跃气氛;哥哥周展中是广东省粤剧团的演员。

周展基高中毕业后考上了省粤剧团,但因为哥哥已经进入剧团,家里人希望周展基选择其他道路。年轻的周展基放弃进入粤剧团到了澳门打工。在澳门待了近40年,当过保安,开过茶楼。工作空闲时,他也会应邀表演白口莲山歌。

2011年,周展基退休回到了桂南村,熟悉传统乐器和粤剧的他便加入了桂南村曲艺社。那时候,山歌队没有专门的排练场地,周展基的家就成了4人的排练厅。

近年来,五桂山办事处和桂南村委会不断推进白口莲山歌的文化保护进程。去年,桂南村委会为曲艺社提供了一间专门的排练厅,厅里配备了舞台和音响设施,摆放着专业的传统乐器。

■上百首白口莲山歌,呼唤年轻一代传承

曲艺社排练厅的一角立着一个不起眼的铁柜子,柜子里放着的正是毛章娣多年收集的白口莲山歌资料。这十几盒资料记录了上百首白口莲山歌,每一份歌词,都是毛章娣小心翼翼手抄下来。

2018年,毛章娣从一位老人手里买下了一本破旧的山歌集。山歌集年份已不详,翻开泛黄的草纸,繁体竖行的书写方式,满载时光印记。

“"燕子含泥过九江,妹子送郎出外乡;九月九日种韭菜,两人交情久久长!"这就是以前山歌的歌词,对得多么精妙啊,这么珍贵的山歌文化再不传承就找不到了。”毛章娣小心地捧着这本巴掌大的山歌集感慨道。

传统的白口莲山歌主要描写自然风景、男女情感。随着时代变迁,白口莲山歌的内容也与时俱进。现在的作品中,既有传统的男女对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研成就献国庆》,又有山歌小品《现在改过也唔迟》等新形式山歌表演,多次荣获市级奖项。

2017年,白口莲山歌队以《山歌的魅力》获得中山市民歌民谣大赛原生态传承组一等奖;2018年,山歌队凭借一首《十九大精神传万家》,再次卫冕中山市民歌民谣大赛原生态传承组冠军。2019年,毛章娣和周展基又拿下了中山市民歌民乐大赛民乐组金奖。如今,在五桂山甚至是全市的节庆活动中,白口莲山歌队常常受邀到场表演。

尽管山歌队的排练条件好了,但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演唱白口莲山歌,在桂南村能够担任传承任务的只有这4名平均年龄63岁的队员。

不过,让毛章娣稍感欣慰的是,每到寒暑假,村里也有一些家长有意识地把孩子送到曲艺社学习白口莲山歌。如今,毛章娣已成为两个孙辈的奶奶,她常常唱着山歌哄11个月大的小孙子睡觉。哭闹的小娃娃只要一听到婉转的白口莲山歌,不一会就睡得可香了。

新闻推荐

第四批中山市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市重大科技专项)开始申报 单个项目资助额不超1000万元

本报讯(记者谭华健通讯员黄奋敏)记者昨日从市科技局获悉,2019年度第四批中山市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市重大科技专项)已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