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笔纵横意蕴长 三名中山艺术家作品入选第十二届书法篆刻作品“国展”

中山日报 2019-09-21 11:08

覃宇达作品岳增武作品石小虎作品近日,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入展名单公示,中山市书法家覃宇达、岳增武的作品入选楷书部分名单,篆刻家石小虎的作品入选篆刻部分名单。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览是由中国文联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最高规格综合性书法篆刻展,每四年举办一届,被誉为书法界的“国展”。日前,记者分别对三位脱颖而出的中山书法篆刻家进行了采访。

覃宇达 向来心泰然 妙笔抚静美

“"国展"四年一届,很高兴今年我能入选。对于我们学书法的人而言,这是一种荣誉和认可。”功夫不负有心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山市书法家协会理事覃宇达说。

覃宇达1981年出生于广西北海,其父是一名书法家。“小时候给我记忆最深的画面就是父亲写字,在他的熏陶下,我们兄弟姐妹渐渐学起了书法,但他们后来都放下了,唯独我还在坚持。”覃宇达8岁学写书法,研习至今,从古人圆融通达的智慧里悟出了静居则安的泰然心境,并以此融入到自己的提笔运笔中,其笔画精到、停匀和谐,展现出楷书的静态之美。

“往届有些楷书作品的格式给我感觉很花哨,所以,对这次创作,我的想法主要是回归传统,以最简朴本真的方式,书写褚遂良的《倪宽赞》。”为了筹备本届国展评选,覃宇达前后用了近3个月才完成创作,“确定法帖后,我发现有很多异体字、古体字在字帖里面都没有,所以我又翻了很多书、请教名家,再结合书写经验进行改进,自己也写了7、8遍,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他的笔划疏瘦,顿挫生姿,静态楷书中的秀丽美妙是覃宇达着力展示的特色。最终,覃宇达历经初评、复评、终评和面试四道关卡的重重筛选,在一众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岳增武 挥毫寄哀思 宣纸留墨香

岳增武,1987年生,祖籍江苏省徐州市,现定居中山,任东区水云轩小学书法老师,中山市教师书法协会副秘书长。岳增武十岁起学习书法,勤勉苦修,201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2018年获广州美术学院艺术硕士学位。

谈及本次参评经历,岳增武告诉记者,从选定作品、反复练习,再到确定章法、书写成品,前后历时一个多月。“最后选定的作品是李密的《陈情表》,此表言辞恳切,情真意满,我读后不禁想起了去世的奶奶。她老人家生前总是面容清矍,和蔼慈祥。书写此幅作品时,虽然我不能将对奶奶的思念全部付诸笔端,我只求每笔每画毫不懈怠。用作品寄托哀思,这是对自己心灵的慰藉,更是对奶奶的怀念与敬爱。”在这幅作品中,岳增武以“褚体”为基调,全篇统一书写5.5厘米见方的中楷,尽量做到笔法上刚而不硬,结构上严谨沉静,意境上清雅朗润。

“能入围四年一次的"国展",是对自己多年努力的肯定,同时我也倍感幸运。”岳增武表示,自己今后还需于传统书法中心追手摹,上下求索。

石小虎 怀揣篆刻梦 难忘桑梓情

石小虎,1984年生,山西新绛人,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现为中华文化促进会书画艺术委员会理事、中山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山市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其书法篆刻作品多次在全国及省市比赛中获奖入展。

石小虎自幼酷爱古代碑帖,一心立志成为一名书法家。“初学楷书欧阳询、颜真卿,后转学篆隶,行草也略有涉猎。”200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石小虎接触了篆刻艺术,从此便痴迷成瘾,一发不可收拾。“恰好那时候遇上非典,不敢出门,我索性买来很多石头和书,在家练习篆刻。初学明清流派,对吴让之用功尤深,后转攻秦汉风格,近年来对古玺印研究更多。”

尽管在学习篆刻途中遇到过瓶颈期,但石小虎从来没有放弃。“对于篆刻,我还是很执着的。在2007年的时候,我去了北京,跟随崔志强老师进修。”长年累月的积累与付出,终究使他得到了回报。

今年九月,石小虎凭借自己精心准备了近三个月时间的三晋小玺,入选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三晋玺印基本上沿袭了三晋文字整饬精严的审美格调,创造性地将其融入到方寸之中,体势修长劲美,风格独树一帜。

“我从去年开始构思这部作品,因为本次展览风格不限,我尝试了一些不同的风格,最终选定了三晋小玺。原因有二,一是趁年轻眼神尚好,刻点小印,此次入展的刻字最小1厘米见方,最大2厘米;其二,我本山西人,小玺多出于晋,选择这种风格也是出于故乡情怀。”问及入展感受,石小虎十分谦逊:“入展只是我书法篆刻的开始,而后任重而道远。篆刻虽是小道,亦关乎学问。自忖现在的水平仅停留在技的层面,而艺术的发展更须文化滋养,需要不断浇灌。”

文/见习记者 陈伟祺

实习生 曾雁湄

图/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中山市工商联组团赴港参加“一带一路高峰论坛” 帮助民企寻找“走出去”机会

本报讯9月10—12日,由中山市工商联(总商会)主席(会长)黄启均带队的中山市工商联(总商会)民企代表团一行,赴港参加由香港特别...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