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级非遗传承人陈逸芸多年来不遗余力推动小榄刺绣发展 一针一线总关情失传技艺获新生

中山日报 2019-09-13 03:38

陈逸芸(右一)在传授刺绣技艺。本报记者 余兆宇 摄一身中式长裙、戴着一副眼镜的陈逸芸端坐在绣架前,手中的针线马上与身前的松鹤图融为一体。

“一针都错不得,真的是要"一丝不苟"。”绿色的线随着陈逸芸手中的细针上下翻飞,一枝松针渐渐有了轮廓。她说,这样一幅长约70厘米、宽约30厘米的作品,每天坚持,绣完也要花七八个月。

七八岁时接触了小榄刺绣,陈逸芸从此对小榄刺绣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情感。让人遗憾的是,粤绣(小榄刺绣)在发展历程中中断了约50年。陈逸芸凭着一份执着,主动参与推动小榄刺绣的传承和发展。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粤绣(小榄刺绣)代表性传承人林瑞贤的嫡传徒弟,今年,陈逸芸获评为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本报记者 隋胜伟

■贯穿成长的情怀

粤绣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种传统美术工艺,至明中叶后,小榄刺绣成为了广府刺绣中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分支。由于小榄属民田区,又是南国菊乡,别称“菊城”,小榄刺绣古代的绣品图案中除有雀鸟、鱼虫、龙、凤、鸡、鸭、牛等外,常配以菊花等花卉图案,极富岭南风土特色。

小榄刺绣于陈逸芸而言,是一份贯穿成长过程的情感。

“七八岁的时候,我就跟着师傅学绣花。”回忆起儿时的经历,陈逸芸兴奋地说,因为家住在小榄绣花厂附近,出门就能看到一些师傅们在绣架前工作。陈逸芸说,她从小就对手工感兴趣,总喜欢凑到老师傅身边去看、去学。久而久之,师傅们开始教她绣花的技巧。她时不时地将师傅们的边角料和剩余的线头攒起来,自己在家练习。

小榄刺绣的发展,在上世纪60年代中断。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小榄绣花厂解散,100多位师傅被分配到其他轻工企业。从此,小榄刺绣渐渐没落。一些师傅在业余时间帮街坊们绣花,当时很多人嫁妆中的床帐、被单以及小孩子背篼上绣花,都是出自他们之手。

尽管氛围大不如从前,陈逸芸对刺绣的热爱并没有受到影响。

“我结婚的嫁妆,都是我自己绣的。”陈逸芸说,她给自己备的嫁妆里,充满了刺绣的元素,这份嫁妆也意义非凡。刺绣带给她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她对手工萌生了浓厚的兴趣。一顶平淡无奇的编制草帽,在她绣上一朵鲜花后,显得格外不同。一本新包好的书皮,加上了花花草草的图案,也有了新的生气。

■燃起传承的薪火

眼看小榄刺绣渐入没落,陈逸芸十分心痛。她带领同事们循着刺绣的足迹,寻找当年100多位老工人。让她痛心的是,小榄刺绣第三代师傅最老的已90多岁,还能拿起针做刺绣的,也只剩20多人。

小榄刺绣技艺失传约50年,首要任务是培养接班人,做好技艺的培训。

2010年起,在市非遗中心和小榄镇政府的推动下,在小榄镇商会和各文化部门单位的支持下,陈逸芸指导中山市菊城刺绣有限公司开展小榄刺绣传承保护工作,启动申遗工作,力争把失传50多年的小榄刺绣技艺逐步发扬光大,并结合小榄人爱好菊花的风俗,重新塑造小榄刺绣的魅力。

2011年,小榄刺绣培训班开到了社区,也渐成规模。在各方努力下,2013年,粤绣(小榄刺绣)成功被列入广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培训班渐有起色,小榄刺绣的推广也走向更广的天地。2015年,陈逸芸牵头推动与小榄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学,为大专生开设选修课。培训班也走入了小学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兴趣的第三课堂。至今,陈逸芸和前辈们一道,已培训学员1100多名。

■担起创新的重任

小榄刺绣的名声再次响起来,不少企业和单位选择将小榄刺绣作为重大活动的礼品。

“有人说,小榄刺绣真不错,不过,就是构图上可以更好一点。”陈逸芸说,这段话深深说到了她的心里。传统文化的传承,过多依赖于老师傅们的记忆,在美术方面有着天然的欠缺。从那以后,她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要努力提升小榄刺绣的技艺水平。

2010年开始,陈逸芸每个星期都利用一天时间去广州,参加省内知名教师的美术培训课。每到上课那一天,她早上6点多就背着包出门,到广州挤地铁,上完一天的课程,晚上7点多才回到家。陈逸芸对专业美术的学习坚持了3年半,风雨无阻。即便是打台风,她也从未缺席。

“这股毅力让我们非常佩服。”中山市菊城刺绣有限公司经理陈爱榕说,在小榄镇,像陈逸芸一样既能画又能绣的人,非常少见。

陈逸芸对刺绣技法的研究同样专注,被公认为小榄刺绣水准体现的“水路”,是呈现作品中花瓣、羽毛等层次的重要技法,她多年来反复钻研,掌握了精髓。为了提升小榄刺绣的水平,陈逸芸还专门带队前往广州、苏州等地进行学习,她对小榄刺绣的创新发展充满期待。

新闻推荐

为教育事业注入新活力 中山“95后”新老师画像

松苑中学王旋。中山华附董文巧。西区中心小学张舒欣。恒美学校黄宝玉。博文学校余琦。南区北台小学张丽敏。图片均由受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