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打造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 推动城乡公益文艺服务优质均等
今年暑期,广东省中山市东区、港口、民众、黄圃、古镇等镇区文化馆分馆迎来了大批家长和孩童,他们在手工老师的指导下,参与仿铜相框画、树柄画制作等属于中山市文化馆文化惠民精品服务项目系列的活动。得益于中山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的建设,自2018年起,市文化馆陆续将包括上述活动在内的多个品牌文化资源配送到多个镇区分馆,让更多镇村居民共享公共文化红利。
目前,中山市正全力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其中“打造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公益文艺服务优质均等”是中山市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建设和美文化之城的重要举措。中山市持续推进以1个市级中心馆、2个总馆(市镇两级各1个)、10个镇区分馆为框架的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两式两员四协同”中山模式。
“两式”模式打开上升通道
引导镇区加入总分馆体系
每当夜幕降临或者节假日,不少周边居民自发齐聚东凤镇文体广场开展健身锻炼。该广场总投资3000多万元,设有多个篮球场、旱冰场、儿童娱乐场、羽毛球场等文体设施,广场上共五层的文体中心内另设有体育馆、展览厅、影剧院、图书馆、活动中心、培训中心等功能场馆,全部免费为群众开放,得到群众的称赞。
位于南区兴南路的南区宣传文体服务中心早于2011年被评为广东省百佳文化站,其场馆内图书馆、展览厅、各类活动室和训练室等功能区域同样一应俱全。多年来,南区积极举办包括全民阅读月、荔枝文化节、社区文化艺术节、亲子周末学堂、430成长驿站等一系列深受群众欢迎的文体活动。
小榄镇作为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当地文化馆内文化配套独具本土特色。其中,馆内设有方唐漫画馆、小榄书画馆、中国书法家小榄创作培训基地,馆外设有小榄艺术馆、小榄非遗传习所(小榄水乡民俗馆)、小榄民间艺术展示馆等,打造小榄菊花会、小榄文化艺术节等文化活动品牌。
在各镇区现有良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础上,中山市进一步发挥以上带下、以强带弱的效应,出台《中山市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以中山市文化馆为中心馆,设计A、B两种总分馆模式。A模式以市文化馆为总馆,镇区宣传文体服务中心为分馆,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服务点,提供群众性文化艺术服务的其他社会各类设施或机构为共享文化馆(共享文化服务点),形成中山市文化馆总分馆;B模式则以镇区宣传文体服务中心为总馆,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分馆或服务点,提供群众性文化艺术服务的其他社会各类设施或机构为共享文化馆(共享文化服务点),形成镇区文化馆总分馆。目前,A模式已发展了东凤镇、南区、三乡等10个镇区试点分馆,B模式则在小榄镇探索开展。
中山市文化馆副馆长方文介绍道,AB“两式”模式并立,打开上升通道,尽管总馆主体不同,但准入门槛、运行管理要求一致,这样既为条件突出的镇区提供了自主选择权,也为后进镇区设定了“跳一跳就够得着”的上升通道,激励其他镇区加入总分馆服务体系。
“两员”制度发挥纽带作用
了解基层群众文化需求
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队伍是最重要、最核心的要素。全国各地实施的文化馆总分馆制都十分重视发挥“人”的纽带作用,通过采取“上挂下派”“专兼结合”等方式盘活文化资源。中山市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学习先进经验,研究探索出与本市工作实际有机结合的“两员”制度,通过统一招聘、统一培训、统一管理,以政府购买服务岗位的形式,实行总馆向分馆派驻组织员,分馆向服务点派驻文化专员。
以A模式为例,目前中山市文化馆每建成一个分馆,都会配备一名组织员,负责总馆与分馆、服务点的联络与对接,参与分馆及其服务点的协调、巡查、反馈等工作,并且每周不少于4天派驻分馆开展服务工作。对此,各分馆试点反响较好,认为组织员不仅分担了分馆的日常工作,缓解了基层人手不足的问题,更能强化总馆与分馆间的联络对接,很好地将总分馆的管理理念、工作方法贯彻到各分馆执行,为总分馆制建设取得实效提供了人力保障。
去年7月份,吴秋丽成为了南区文化馆分馆联络员。每周,吴秋丽都会在南区分馆工作四天,在分担分馆日常工作的同时,了解分馆、服务点在文化资源方面的需求。每周五回到总馆汇报本周工作,将分馆、服务点的工作进展和群众需求等情况反馈至总馆,同时了解总馆的资源,并转达给分馆。她表示,“了解并反馈当地群众在文化方面的喜好、需求,是联络员的核心工作之一。工作一年多,发现南区的社区文艺培训班很受欢迎,尤其是书法、合唱、广场舞班,有着很扎实的群众基础”。
“四协同”实现共建共享
推动全市群文资源服务联动
去年6月份,作为中山市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的首批试点单位,东凤尝到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的“头啖汤”——“新时代 新征程”中山市文化馆总分馆志愿者欢乐show暨东凤镇喜迎“建党97周年”文艺进社区惠民演出在镇文体广场精彩上演。独唱、相声、舞蹈、独奏等丰富多样的节目,绚丽的灯光、震撼的音响效果及LED屏营造出多变的视觉效果,让群众对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高规格的文艺演出赞赏不已。
近一年来,中山市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着力实现市、镇、村三级在群文活动、文艺创作、业务培训、数字服务等四方面的协同联动,推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化、标准化,从而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和服务效能提升。
统计数据显示,在活动联动方面,自2018年至今,中山市文化馆除常规面向全市镇区配送文化下乡精品演出29场、精品展览33场外,还积极打造志愿者欢乐show巡演、“艺术随我行”——亲子手工DIY体验等文化馆总分馆活动系列,并将“市民大舞台”等品牌活动下移至分馆举行,提升镇区举办大型文化活动能力。
培训联动方面,市总馆持续增加镇区参与培训的名额数,并将文化志愿者培训班、咸水歌演唱提高班、东乡民歌演唱提高班等多个全市性培训活动下移至分馆举行,提升分馆的参与度。其中,近两年来,全市文化志愿者培训班分别在三乡和南区等镇区分馆举行,推动当地更多文化志愿者得到培训机会。
文艺创作方面,市总馆结合年度各类业余文艺创作评选活动,针对分馆薄弱环节组织创作人员前往基层开展“结对子、种文化”工作,对重点作品以联合打造的方式给予创作扶持,其间联合各分馆打造少儿艺术精品节目8个,辅导节目5个,其中获得省级奖项9个,市级奖项4个。
在数字化协同方面,中山除在文化馆网站开通总分馆专区,打造一站式综合性数字服务平台外,另积极谋划以网络智慧课堂为切入点,构建覆盖市、镇、村三级数字远程培训体系。
中山市将继续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不断探索、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计划到2020年,中山将实现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全市各镇(区)100%覆盖,实现城乡公益文艺服务优质均等。
文/刘贤沛
制版/刘耀宁 余加明 丰卫平
新闻推荐
东凤镇14名“志愿路长”上岗为镇区首创,是将志愿者服务与城市精细化管理相结合的创新尝试
为镇区首创,是将志愿者服务与城市精细化管理相结合的创新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