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出版“自然课堂”丛书又添两员“新丁” 在尘世中觅得心灵绿洲
摄影图:本报记者 缪晓剑
插图出自相关书籍
了解家乡的地质地理、草木鸟兽鱼虫,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优良博物活动。在当下的社会条件下,此活动既能缓解工作和学习压力,促进身心健康,也能令人们热爱家园,尝试监测和保护本地的生态环境。但是,这类活动顺利开展,还需要一定的信息指引。比如,要了解自然风景的现在,过去和将来。继《自然课堂:岭南城市观树笔记》出版之后,中山出版近日又推出两部“本土出品”的“自然课堂”系列书籍《我的公园漫游笔记》和《南方民间草木笔记》,两位女性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触,以博物之精神,为我们展示了身边的自然之美。以下内容节选自相关书籍序言。出版方称,自然课堂系列丛书的不断丰富,有利于本土博物文化的传播。
博物图书为城市形象加分
●推荐人:刘华杰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教授、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博物学文化研究者和倡导者。)
了解家乡的地质地理、草木鸟兽鱼虫,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优良博物活动。在当下的社会条件下,此活动既能缓解工作和学习压力,促进身心健康,也能令人们热爱家园,尝试监测和保护本地的生态环境。但是,这类活动顺利开展,也是有条件的。比如,百姓要认得一些自然物,知道哪些是外来的哪些是本地的,知道过去什么样、现在什么样以及将来可能怎样。但是在目前的中国,这些条件并不具备。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毫无疑问出版是一个瓶颈。
20世纪末我到美国访问,发现各个州都有丰富的自然手册,如反映当地状况的地质地貌手册、步道系统手册、蘑菇手册、昆虫手册、野生植物手册、园艺植物手册、两栖动物手册、鸟类手册、鱼类手册等,从哪一天起某个公民想博物了、想了解一下周围的大自然,拿起相关的手册,直接就可以使用。由于这类图书只收录当地的动植物种类,物种数相对少,用户可用排除法区分物种,它们比全国或区域性大型工具书好用得多。另外书中的图片较多、较清晰,物种特征表现明显,用户不需要特别专门的知识,通过“看图识物”就可以准确识别物种。后来我到日本、英国访问,发现情况差不多,“在地”博物书非常多。“在地”是一个人类学概念或者民族植物学概念,指的就是范围不算大的当地、本地区、本土。
在所有经济发达的国家,博物学都非常发达。虽然在现代性社会中,发达国家主流正规教育不大看重古老的博物学,但是在其社会上,博物学仍然有相当的地位。也可以说,博物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融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
中国已开始步入小康社会,大城市及沿海发达地区已经跟世界接轨,但百姓想了解周围的大自然,却仍然有相当大的困难:很难找到反映当地自然状态的适合当地人阅读的博物图书。中国有植物园近200家,动物园和水族馆约210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00多处,国家4A级景区1200多个,仅广东省就有3500多个公园,全国重点大学的校园也有200多个。那么这些地方一共编写、出版了多少种自然类、博物类手册?据我了解非常非常少。
广东珠三角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生物多样性和环境变化较快的地区。这里的百姓受教育程度较高,对居家园艺、户外探险、荒野保护、自然教育、生态旅行等有着浓厚的兴趣,一些大型公司对于赞助相关活动也非常热心。据我个人了解,广州、深圳、中山、珠海、湛江等地民间博物活动开展得较早较好。现在广东人民出版社中山出版推出博物类系列图书,恰逢其时。
新闻推荐
一、租赁项目:中山市阜沙镇商业广场一楼B区9-14卡商铺物业。二、租赁底价、租赁面积、租赁期限详见中山产权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