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级汽配基地到新能源整车龙头企业入驻 中山汽车制造业转型三部曲

南方日报 2019-08-30 06:07

晓兰客车是中山引进第一家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制造企业。图为晓兰客车总装车间。南方日报记者叶志文摄

火炬开发区目前已经聚集了近百家汽配企业。图为中炬汽配工业园内的汽配生产线。南方日报记者王云摄

在翠亨新区投入使用的无人驾驶清扫车“蜗小白”。

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摄

围绕着中山市火炬开发区中炬汽配工业园,2000余亩的工业区内聚集着近百家汽配企业,其中三分之一的企业为本田、丰田、美国通用等世界汽车巨头整车厂直接供货。2017年6月,这里正式获授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中山火炬开发区)的牌匾,成为广东省规划最好、汽配企业最集中的汽配基地之一。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新风口的到来,中山迎来了汽车制造业转型发展的新机遇。2016年3月,广东晓兰新能源汽车项目正式签约落地中山市板芙镇,成为中山市招商引进的首家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结束了中山汽车制造业长期“无整车”的局面。2017年12月,翠亨新区引入国内无人车产业龙头企业北京智行者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智行者”),推动无人车实现产业化落地,计划在中山打造一个智能汽车产业集群地。

从打造传统汽车零部件的国家级制造基地,到引进培养出晓兰客车、大洋电机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龙头企业,再到布局无人车产业。由零到整,从传统造车到新兴造车,中山市汽车制造业蓄力20年,正在演绎转型升级三部曲。

●南方日报记者何伟楠雷海泉罗湛贤

基础

20年磨一剑拿下汽车零部件制造“国字招牌”

中山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起步故事,要从20年前讲起。

1998年,国家发改委先后核准了本田、丰田、日产三大日本汽车厂商在广州设立的5个项目,为广州日后建立日系汽车产业集群打下基础。彼时,在距离广州100公里的中山市,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正面临发展困局,亟待寻找产业发展新路径。于是,压力落在了中山火炬集团及其所属公司身上。

时任火炬集团及股份公司业务负责人的葛志斌及业务骨干张朗生,均曾任职于中山农机厂,熟悉农机技术。葛志斌还曾到日本研修过农机制造,熟悉日本机械工业发展情况。两人敏锐地观察到,随着广州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将是未来的朝阳产业,火炬开发区应当适时地把握这一机遇,主动接受广州汽车工业的辐射。

在中山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火炬开发区将对外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在了日资汽车企业上。从2000年开始,中山市开始了连续十年派团赴日本招商。

张朗生如今已是中山火炬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山市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行业协会名誉会长。2000年,中山市招商团第一次到日本东京召开招商大会,他第一次随葛志斌出国招商。日本的两日招商行程之后,葛志斌又马不停蹄带队前往韩国考察,没想到刚到韩国就接到了日本株式会社F.tech打来的电话。F.tech是世界著名的汽车配套企业,当时主要为本田、丰田、三菱汽车配套生产汽车零部件。

“2000年底,F.tech第一次来到中国投资,他们当时已经到了珠三角。东京的这次招商大会,让火炬开发区进入了F.tech的考察范围。”张朗生回忆,葛志斌在电话里中了解到,F.tech方面希望派考察团到中山考察,他随即订机票提前返回中山接待。当年接待考察团的场景,颇具戏剧色彩。F.tech的考察团队到达中山后,考察团一位负责人拎着一条沉重的本田小汽车前桥进了门,询问在场的人是否认识这个汽车零部件。张朗生不仅认识这个汽车的重要部件,还清楚地讲出了汽车前桥的生产工艺、核心技术等。这次会面之后,F.tech很快就敲定了在中山的投资计划。

2001年,由F.tech集团联合多家日资企业投资兴建的伟福科技工业(中山)有限公司(下称“中山伟福”)正式签约落户火炬开发区,成为中山市招商引进的第一家日资汽配企业。中山伟福的到来,产生了带动作用,越来越多的日资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选择落地火炬开发区。为了进一步引导汽车零部件产业布局发展,2002年10月,中炬汽配工业园正式揭幕,高21层的中炬汽配大厦奠基。这时,落户中山火炬开发区的日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已经超过珠三角地区总数的一半。

实践证明,中山的选择是正确的。以占地2000余亩的中炬汽配工业园为核心,火炬开发区目前已经聚集了近百家汽配企业。2017年6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正式授予火炬开发区“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称号,这也是广东省首个国家级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2018年,火炬开发区汽车工业产值超150亿元,实现利润13.5亿元,创造税收超10亿元。

风口

抓住核心技术新能源产业龙头联手

2009年初,如何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大讨论,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持续了一段时间。当年7月1日,《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正式开始实施。

一家生产电机的中山企业,从中捕捉到了产业发展新风向。

成立于2000年的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大洋电机”),是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百强民营企业。公司创立以来,一直聚焦于家电、家居电器电机的研发生产,经过多年的发展,在电机及驱动系统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储备。2008年,紧跟国家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信号,大洋电机迅速瞄准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系统进军。

“新能源汽车的核心"三电"中,电机、电控是我们的老本行,近年来,我们主攻动力总成系统的集成化和氢燃料电池模组、关键部件技术攻关,获得了重大突破。可以说在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方面,实现了"三电"完整布局。”大洋电机董事会秘书、副总裁熊杰明介绍,2016年,大洋电机参股氢燃料电池技术领先企业加拿大巴拉德,2017年初,与巴拉德签署了技术授权协议,在国内开展氢燃料电池模组的生产。目前,氢燃料电池模组的集成技术已趋成熟,部分氢燃料电池产品已经开始市场应用。经历10年积累,大洋电机已经在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系统方面取得了较强的行业优势,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系统的产能达到每年50万台套,合作客户涵盖北汽、东风、长安、南京金龙、中通客车等国内汽车品牌。

大洋电机从传统制造业向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转型的同时,中山也开始引进大型汽车龙头企业,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新生态的形成。

2016年3月,广东晓兰新能源汽车项目成为板芙镇当年招商经贸洽谈会上现场签约的12个项目之一,项目首期投资额20亿元,计划占地1000亩。广东晓兰客车有限公司(下称“晓兰客车”)也成为中山引进的第一家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制造企业。

晓兰客车董事会秘书兰阳介绍,2016年,晓兰客车收购了已处于长期停产状态的中山顺达客车。2017年7月,重组后的中山顺达客车有限公司正式通过国家工信部验收,获得了新能源整车生产资质,踏入新能源客车生产领域。

晓兰客车、中山顺达客车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开启的“双运行”模式,也带来了产品体系上的“双开花”。2018年5月,由晓兰客车生产的第一辆氢能源客车亮相“2018中国(广州)国际电动汽车生态产业链展览会暨全球电动汽车领袖峰会”,成为氢能源汽车领域的首辆中山造。今年6月,中山本土制造的首批300辆新能源纯电动公交车从板芙镇广东晓兰客车有限公司生产基地驶出,正式交付中山市公交集团投入营运。

抓住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核心技术,扎根于中山的两大龙头企业正在联手。据悉,目前晓兰客车与大洋电机已经展开相关合作,双方将在电机、电控系统、氢燃料电池等方面进行优势互补,合作开展氢能源客车研发生产项目。

机遇

无人车+5G新兴造车产业赋能传统行业

中山汽车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中,仍不断有新兴力量加入。

2017年12月26日,中山市翠亨新区与智行者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计划以无人物流配送车、无人驾驶清扫车、无人驾驶微型公交车和无人驾驶专用乘用车为切入点,共同打造基于智能汽车的产业集群地。

智行者成立于2015年5月,公司创始团队来自于清华大学汽车系,专注于无人驾驶汽车的开发。基于自主研发的无人驾驶操作系统AVOS,智行者研发了无人驾驶专用乘用车、无人配送物流车、无人驾驶清扫车等系列无人车产品。2016年12月,智行者成立一年多后,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17年,智行者相继发布了两款自主研发生产的无人车产品,无人驾驶物流车“蜗必达”、无人驾驶清扫车“蜗小白”。目前,智行者无人驾驶产品已涉及智能环卫、智慧物流、智能安防、智能绿化以及科技教育等领域,以垂直服务逐步构建智行者无人驾驶智能生态。

2017年底的这次签约,加速推动了智行者无人车产品的落地量产。2018年1月,智行者在翠亨新区注册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广东纵行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纵行科技”)。

8月26日,中山市翠亨新区翠城道34号,纵行科技的厂房内一派忙碌景象。工人们正在忙着组装车辆,自动化的组装流水线上,最快30分钟即可下线一辆“蜗小白”。去年10月,在这间面积约1600平方米的自建工厂内,智行者在国内率先实现了低速无人车的量产和无人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落地。目前,“蜗小白”已经在全国20多省市进入应用场景。

如果说,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是依靠硬件设备研发和技术升级实现的“硬件造车”,那么,智行者则是通过自主研发AVOS软件操作及AVCU硬件控制系统,为无人车打造一个超级大脑,从而实现“软件造车”。纵行科技副总经理赵凯旋介绍,目前,智行者正在与中国移动开展合作,未来也将在中山利用5G网络开展无人驾驶技术的相关室外测试。无人车和5G产业相互赋能的同时,也在共同为其他行业赋能。以社会环卫工作为例,目前,面临着招人难、成本高等一系列越来越显著的困境,无人驾驶清扫车“蜗小白”,已经可以胜任小区、学校等封闭环境内的环卫工作,随着未来无人驾驶相关法律的完善,更多的无人车产品将可为更多社会领域提供服务。

作为翠亨新区2017年签约的重点招商项目之一,智行者已经在翠亨新区成功落地运营。以智行者为龙头,这片热土未来还将吸引更多无人车产业相关企业入驻,形成越来越完整的无人车产业链。

在纵行科技的车间仓库内,堆放着用于组装“蜗小白”的零部件,其中绝大部分来自珠三角其他城市。赵凯旋表示,目前,纵行科技无人车的上下游供应商、服务商,还主要来自周边的珠三角城市。中山本身具有较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基础,未来,随着配套供应本地化的实现,无人车产业将带动本地传统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转型升级。

■他山之石

顺德造车:

没有汽车制造基础也能打造汽车小镇

以家电制造闻名的顺德吹响了产业发展新号角——向汽车制造业进军。去年1月,顺德新能源汽车小镇项目在佛山顺德“南方智谷”签约,由此宣告进军汽车制造产业。

与广州等传统汽车制造强市相比,顺德缺乏传统汽车制造产业基础。如何造车?如何打造完善的产业生态,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都是顺德造车路上必须回答的问题。与顺德一水之隔、同是珠西制造业强市、拥有汽配产业基础的中山如何造车?

顺德造车的探索,或许可为中山提供他山之石的经验。

以汽车小镇为载体塑造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

由房地产巨头碧桂园集团开发建设的顺德新能源汽车小镇,是顺德进军汽车制造业的重要载体。汽车制造生产是一个系统体系,需要庞大的产业链支撑,为此,从头开始的顺德新能源汽车小镇,在启动建设之初就提出了“打造汽车创新全产业链”的目标。

围绕构建全产业链的目标,小镇计划以电池等新能源车核心零部件为切入点,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如专用车及其底盘、电子电器、车身及内外饰件等产品。同时,小镇还将主攻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和技术研发、动力电池制造、汽车新型环保及轻型材料开发应用技术、汽车电子研发和应用技术,形成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

为实现产业链有效串联,小镇建设了创新和运营、智造两个中心,分别发展高端研发、创业孵化、大数据业务运营、总部经济;新能源整车、改装车、电池电机等核心零部件智能制造产业。在构建过程中,小镇还计划通过以新带旧,搭建新能源汽车通用性技术开发平台,引导顺德本地家电、家具等传统制造业融入汽车供应体系,不断壮大产业链。

围绕小镇规划建设目标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布局,顺德新能源汽车小镇持续引进相关项目,目前已有超50家科技企业进驻小镇,其中包括国内最大汽车产业联盟——中深新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国家级汽车创新孵化器AUTOSPACE、北京智尊保无人驾驶、深圳超算科技等龙头企业和杨凤田、吴锋两大院士工作站。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核心架构已经初现雏形。

做新不做旧瞄准无人驾驶应用场景研发

新能源车产业发展至今已不是新事物,为在日益激烈的产业竞争中突围,顺德新能源汽车小镇确立了“做新不做旧”的发展思路,重点聚焦汽车创新产业,主要创新方向为新能源化和智能网联化。

置身于区域产业发展的大局中,顺德新能源汽车小镇也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定位。该小镇产城总经理方兴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小镇将有所为有所不为,基于顺德的资源禀赋和周边竞合状况,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范围内寻找差异化的协同定位,与已有的产业生态做协同。为此,小镇将主要打造新能源汽车产能释放基地和智能网联应用场景研发基地。

在产能方面,鉴于目前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发展过热的情况,该小镇计划从新能源商用车做起,逐步构建产能。在智能化领域,无人驾驶技术应用是其中的重要方向。目前,小镇的无人驾驶技术研究领域已取得进展,今年3月,国内首家独立自主研发制造纯电动汽车企业——游侠汽车宣布进驻顺德新能源汽车小镇,前者计划利用小镇内的新能源汽车应用场景建设AI研究院,致力于智能驾驶、智能制造、AI+大数据平台等技术研发,未来小镇有望产出系列智能电动汽车产品。

为寻找更多产业发展方向,顺德新能源汽车小镇还计划“引孵并举”,在导入龙头企业的同时,开展产业新业态孵化工作。目前,小镇已与国内首个国家级汽车众创空间AUTOSPACE达成合作,通过与专业的孵化器合作,聚集资本和项目,孵化新产业。

■记者手记

新风口下的中山造车产业更需建立新生态

在连续近两周的采访中,笔者接触到了中山造车行业中处于生产链不同环节的各类企业,了解了周边城市发展汽车制造业的路径。无论是中山故事,还是他城经验,都投射出一条重要逻辑:龙头企业是建立产业生态的重要一环。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山人就萌发了造车梦。1984年,由当时的中山县计划经济委员会以微型汽车为目标制定了造车计划,并联系了日本铃木汽车公司探讨合作。在日本铃木的协助下,中山多家工厂开展联合技术攻关,造出了样车。但是,在计划经济的社会发展大背景下,中山与日本铃木的合作最终未能落地,中山人的首个汽车梦破灭。此后,日本铃木将在中国市场的投资计划从珠三角的中山转向了西南地区的重庆,于是有了后来的长安铃木。尽管在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取消之后,中山人多次重启造车计划,但始终未能推动中山制造的汽车量产上市。对比日本铃木的投资计划在重庆的成功落地,不难看出,一个拥有产业核心技术的“龙头”对于打造产业生态的关键性。

在新兴造车产业的新风口之下,中山人依然没有放弃造车梦,但是更加注意总结前车之鉴。大洋电机和晓兰客车两大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就氢能源汽车项目开展合作,就是中山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的一个良好开端。“龙头联手”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引导整个产业圈探查明确发展方向,推动企业自发转型,找准自身在产业链中的位置。但是,目前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山市新能源汽车、无人车龙头企业的配套供应商,绝大部分仍来自中山以外的区域,配套成本仍有降低的空间。

与此同时,传统汽车零部件生产制造产业领域也遇到了一些新的发展瓶颈。采访中,一些传统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的代表道出了发展痛点:技术门槛不高、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产品同质化严重、品质不高、企业之间竞争多合作少、争夺资源形成“内耗”;研发投入成本远高于整车制造,研发周期长、产品利润薄、附加值低。

从大环境来看,2018年,中国汽车市场遭遇寒冬,十年来首次出现产销量由增长到下滑的拐点。从小生态来看,中山传统汽车零部件产业生态也已经显露弊病。在中山造车领域,无论是新产业,还是传统产业,都在呼唤建立新的产业生态。

面对产业转型,雄厚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基础成为一个显而易见的优势。因为不涉及新产业的核心技术,中山传统汽车零部件可以平顺转型切入新能源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阻力并不大。

随着中山新能源汽车产业、无人车产业新生态的不断完善,传统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大力转型,面对的将是越来越开阔的转型空间和越来越广阔的市场,而“新派造车”企业也将建立越来越有力的创新发展支撑体系。

新闻推荐

关于征求《中山市人民政府2020年地方性法规建议项目和规章计划项目(征求意见稿)》及《中山市人民政府2020年立法调研项目(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中山市人民政府2020年地方性法规建议项目和政府规章计划项目(征求意见稿)中山市人民政府2020年立法调研项目(征求意见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