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不少学生志愿团体暑假到山区支教 不演“都市变形记” 要当“山区造梦师”
见习生 陈家浩 实习生 陈洁莹
本报记者 徐均钻
●趣味课堂打开孩子梦想的翅膀
邓韵琳2017年高三毕业时的一次山区行,当地孩子渴求知识的眼神让她久久挥之不去。2018年,正值大一暑假, 邓韵琳洋洋洒洒的一纸策划发到某个报考志愿的微信咨询群里,反响不俗。一众校友报名支持让邓韵琳更有底气。一行七八人从“零”开始来到了清远市横石水镇,从备受质疑到普遍被家长接纳。2019年,邓韵琳将项目“帅印”交给了师妹王俞茜,支教点从一个扩大到同一个镇有两个,每个支教点招生50人。志愿者规模也拓展到22人,有市一中校友,也有其他学校的大学生志愿者。
对于教学方法,志愿者们有着深刻的思考。在他们看来,寓教于乐是更加适合孩子的教学方式。“提倡趣味课堂,是因为我们想大家都轻松些,让孩子们在快乐的课堂上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作为“科学实验课”带课人的志愿者朱善仁对此便深有体会,刚开始时他注重课本的讲解和知识的传授,但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和场地也有关,课室比一般学校要长,导致了坐在中后段的孩子听不清老师的话提不起兴趣。” 思索再三,朱善仁决定换一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将上课的地点改为室外的一棵树下,大家围在一起,既能让孩子听清自己的声音,也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另一方面,上课的实验也经过精心挑选,比如“纸杯烧水”,通过解析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引起他们的兴趣,吸引孩子参与。
除了自己摸索,王俞茜和伙伴们还链接不少有丰富教学及支教经验的在职老师。市实验小学的语文教师赵建华是其中之一,今年的6月下旬,他为星星之火支教组织的志愿者们上了一堂精彩的支教培训课。“我传授他们阅读、古诗文教学的技巧,还有一些为低年级孩子上课时需要注意的原则、依据和手段等。”赵建华曾到潮州支教过一年,看到支持这群大学生志愿者充满正能量的行动,内心很是欣慰。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造梦师”
短短12天时间,课堂再有趣影响也有限,为此星星之火支教组织还准备了一个“秘密武器”,那就是精准对接并届届相传。每一位志愿者都与四、五个孩子对接,了解他们的喜好和梦想,并填写相应的表格,将相关信息记录下来。“我们希望通过精准对接的方式,让我们对孩子的良好影响更加持久,为他们的成长"站岗"。”邓韵琳表示。在星星之火支教组织制作的表格中,不仅记录了孩子的年龄、爱好、梦想和优缺点,监护人的关心程度以及对孩子未来发展的建议,志愿者们也填写了相应的内容,“如果某一位志愿者不能参加支教,所负责的孩子及相关记录,都会一起传递给下一位志愿者,以此来实现我们精准对接、代代相传的目标”。
“我这次负责的孩子中,有一对读二年级的双胞胎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朱善仁告诉记者,两个孩子分别叫小乾、小坤,经过一对一谈心后,他了解到两个孩子平时都会帮忙做家务,并分别抱有成为天文学家和工程师的远大理想,同时也有喜欢熬夜玩手机的坏习惯。朱善仁和两个孩子一起玩耍,弹尤克里里、研究魔方,支教结束准备离开的那一天,双胞胎兄弟在早上五点半来到宿舍楼下送行,“看到他们来送别,我也忍不住抹了眼泪。”朱善仁有些不好意思。
作为组织的创始人之一,邓韵琳也有了对未来的畅想:进一步完善精准对接策略,增加与家长的交流和对孩子成长的跟进回访,定期撰写报告;另一方面,以心交心让孩子们走得更远。
●提前考虑“撤队”让服务落地生根
作为一名有丰富支教经验的教师,赵建华认为星星之火支教组织的做法具有参考性。“这是把志愿服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良好机制,这项措施提前考虑撤队问题,考虑到学生志愿者更替流动的问题,通过建档结对,共同为一个目标而付之行动,是具有凝聚力、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举措。”
无独有偶,为积极响应“灯塔工程”——广东青年大学生思想引领行动的号召,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志愿者一行人来到肇庆市永固镇宿安村进行为期一周的“三下乡”活动。学生志愿者郑晓君思考说,从初到农田的充满好奇到下地锄草后方知“粒粒皆辛苦”,从刚进课堂与孩子们的距离感到分开那天的满怀不舍,期间看到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发现当地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教育资源不均等。“通过此次实践,我了解到一名老师的心路历程,扶贫必先扶志的必要性。”他们一边教学一边调研,还形成了一份调研报告,希望推动当地教育的改善。
新闻推荐
8月2日,中山市应征青年在火炬开发区医院参加征兵体检。中山市2019年征兵体检工作已于8月1日正式启动,来自全市各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