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山市文化街区保护的困难及出路
□韩延星
中山现有四处历史文化街区,即孙文西、西山寺、从善坊、沙涌村,第一个为国家级,后三个为省级。这四处历史文化街区地处中心城区,孙文西、西山寺、从善坊,空间毗连,是老城区所在,既是市民街坊漫步拾趣的好去处,也是游人过客流连忘返的靓景点。然而,历史文化街区所有景点免费开放,带来人气爆棚和文化自信的同时,保护修缮任务繁重增大了资金投入压力,令财政部门不免紧张;而寸土寸金的中心区位优势,对于追逐利益的商业资本有着绵绵不绝的吸引力。保护与开发,公益与商业,是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无法绕开的两对矛盾。
一、正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困难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是复杂而充满矛盾的,原因在于历史街区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也包括了物质与空间所构成的主观情感因素。
1.产权关系复杂。中山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土地及其附着物,有些是老街坊、老华侨留下来的产业,有些是解放初期公私合营或计划经济留下的旧厂房、旧住宅,由于传承分支和多次改制的原因,产权关系极其复杂。由于地处旧香山县城,所有权公有的文物古迹、博物馆等随处可见。
2.多方博弈格局。随着依法行政、质询透明的推进,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已由政府单一决策模式,转化为基于街区多方参与者利益诉求的平衡性决策模式。在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利益相关的参与者主要分为管理者(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投资群体(开发商、投资人)和社会群体(居民、原住民等),以及公共代言(“两代表一委员”、专家学者)。随着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程序规范化、责任明确化、公众参与度增加等,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的制定和实施体现在各方参与者相关利益博弈的过程。
3.传统规划难以为继。传统规划涉及城市更新、旧区改造时,过于强调速度效率,改造目标具体、保护目标模糊。“大拆大建”“重改轻保”的结果,大马路代替了旧街巷,开店铺、搞集市,过度商业化违背了历史街区文化机理的延续原则,表面繁华背后是破坏式开发或放纵自然损毁。
二、理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思路
1.尊重历史街区的发展机理
历史街区是饱受历史风雨洗礼的城市之魂、文化之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发展、聚集和留存的主要空间,保护的意义在于文化沉淀和不可复制,更新的意义在于活化利用和文脉传承。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对历史街区进行改造,但改造要保持一定的历史风貌,在对文物级别的遗迹和建构筑物依据《文物法》进行依法保护的基础上,对街区的一般建筑物、传统道路要先研究后更新,提升其实际效用和文化功能。
2.实现保护更新主体的“集体理性”
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涉及政府、开发商、公众等多个利益主体,其意见主张异同并存。一定要利用“融媒体”充分宣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法律法规、政策精神、前景设想、技术手段,在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平衡各方面利益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讨论、协商和修改,使最终付诸的规划方案和施工图,达到“集体理性”和“比较满意”,形成最有利于保护前提下的开发利用效果。
3.善用市场之手促使历史街区永续发展
僵化教条的思维,必将历史街区保护走入“死胡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必须要坚持发展的思维。地方政府应充分利用历史街区的历史价值,走保护基础上的开发利用之路,提升历史街区的活力、生命力,稳定和适当提升其经济效益。为此要“善用市场之手”,调动和引导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将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统一起来,将历史风貌的恢复和水电、通讯、消防等基础设施的植入统一起来,将老旧建构筑物的修缮和街区空间的利用统一起来,将传统道路的红线控制和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统一起来。
(作者供职于市社科联)
新闻推荐
瑞德购书中心的儿童图书区。书籍让在城市中忙碌的人们停下脚步,为浮躁而空虚的灵魂带来平静和色彩。承载着书籍的城市...